怎樣培育回鄉青壯年農民成為職業農民
加大對返鄉創業農民的培育力度,使之成為新型職業農民,一是要有職業農民成長壯大的環境;二是要有回鄉青壯年農民接受教育、提高技能的條件。
營造職業農民隊伍成長壯大的環境,從根本上講,就是要讓職業農民這一群體有穩定的、與外出打工基本相當的收入。如果農民在家門口就能獲得與外出打工基本相當的收入,少數農民就不愿意離鄉背井、蝸居城市,誰來種地就不會成問題。至于誰去做職業農民,交給市場、交給農民自己去選擇。農民為什么不能取得與外出打工基本相當的收益?核心是農業的經營規模小,農業勞動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培育職業農民在配套政策上,必須從三個方面著力。
首先是完善的土地流轉政策,解決農業經營規模小的問題。職業農民要獲得相當的收入,必須具有一定的土地經營規模。土地流轉僅僅停留在農民自發的層面還不夠,供求信息不對稱,流入戶、流出戶之間談判成本高,必須有政策和項目支持。通過土地登記、確權、頒證,讓外出打工農民感覺到把土地流轉出去更合算,安心把土地流轉出去。在縣鄉建立土地流轉交易平臺,鼓勵農民在公開市場按照自愿、公平、公開的原則流轉土地,減少土地流轉的交易成本。
二是合理的農業扶持政策。有了完善的土地流轉政策仍然不能有效解決職業農民的穩定收益問題,因為流轉土地要付費,而且近幾年土地流轉費用一直看漲?,F行的種糧補貼政策,實際上是對承包權的補貼,對擁有土地承包權農民的剛性收益補助,土地的實際經營者沒有得到。除去支付土地流轉費用,還要支付對細碎化土地的田壩平整、農田整理等費用,職業農民從規模收益上取得超額收益,已經所剩無幾甚至入不敷出。在農業扶持政策的設計上,要加大針對農業經營權的補貼,實現誰種地、誰受益;還要加大對土地整理和農田水利建設的支持,減少職業農民的前期投入。通過政策性的有增有減,使職業農民有望得到與外出打工基本相當的收入。
三是金融扶持政策。資金是職業農民經營創業的瓶頸,可以通過政策性擔保、農房抵押、流轉土地抵押等手段鼓勵金融機構向農民貸款,幫助職業農民完成農業創業的第一桶金。
把外出務工回鄉的青壯年農民培養成職業農民,還需要提供接受教育、提升技能的基礎條件和相應的支助政策。作為以農為業、以農為生、有家有業的社會群體,職業農民在教育培訓的要求上已經不同于兼業的普通農民和剛剛離校的初高中畢業生,具有更強的系統性、實踐性、彈性學習和政策支助要求。
系統性要求。職業農民不僅要知道農業技術和經營怎么做、還要知道為什么這樣做?!凹戎淙唬惨渌匀弧钡南到y性學習和訓練,有助于職業農民應對農業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的各種變化,舉一反三,總結規律,成為農業生產經營的行家里手。既往那種一技一培的應急式培訓已難以滿足職業農民的要求。
實踐性要求。職業農民要能動手,善操作。農業作為培育和采集生物生長果實的產業,氣候、環境對農業生產的操作有著較大的影響,教學的實踐性要求高,僅僅講解理論、黑板教學遠遠不夠,要通過在園區、企業、基地辦班的方式,聘請在農業生產經營第一線、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員來授課,結合實地觀摩,現場指導,才能真正取得效果。
彈性學習要求。成年農民要養家糊口,不可能像初高中畢業生那樣接受全日制學習。必須實行彈性學制、半農半學、工學結合,逐步形成因人因地、寬時限、重實踐、結總賬的教學考核體系。
政策支助要求。農民參加學習要付出誤工成本、交通成本、甚至食宿成本,以簡單算術平均法計算每日要200元以上,如果再加上其它學習費用還要更多。高昂的學習費用、有限的支付能力,職業農民參加培訓國家必須給予更多的政策性支助。
目前,職業農民培養的政策框架已經初步形成,但在支助政策上尚無全局性的突破,必須按照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加緊調研論證,及早推出全面的支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