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知秋
2014年8月22日,在華東政法大學交誼樓的圓桌會議室里召開了《東方早報·上海經濟論壇》再改革:法學與經濟學的對話(二)混合所有制背景下的國有企業改革研討會,本期主題是資本和市場平等的實現。現將會議實錄及遞交論文摘編刊載,以饗讀者。
●混合所有制本身的提法還是有問題,還是在說來源于國有,來源于民企、外資的。但是這個提法本身是消滅這個東西,通過混合所有制逐漸淡化而不是繼續保留。
●評估出來的價格高于交易的價格就把國有資產流失了,評估價格和交易價格吻合,評估師里外不是人,評估也是不現實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提到市場價格,也可能讓評估制度發生革命性變化。
再談混合所有制,新意在哪里
顧功耘(華東政法大學副校長):混合所有制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我記得,中共十六大報告里明確提出要建立混合所有制。這一次又提出來了。實際上從上個世紀90年代實施公司法,各方面的資金可以放在一起建立公司,那么公司的建設就是混合所有制。今天又提出來究竟有沒有新意,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有幾方面跟過去不一樣。第一,特別提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原來混合所有制的報告里面沒有講到“積極”,從對混合所有制的態度來講,有很大轉變。第二,這次把混合所有制和國有經濟跟民營經濟作為一種并列的實現形式,過去沒有把混合所有制和國有經濟、民營經濟并列提的。第三,從這次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來看,資本到市場應該是完全平等的。
我們一定要改變過去對民營的片面看法,過去對民營有三種不正確的看法和態度是利用、控制、改造。比如國有企業不行了,沒有資金要籌措資金,通過市場籌措資金,大家有錢就投資,投到最后等到國有企業上市或者公司好起來,那他不管你了,這就是利用你。第二個是控制,不管民營或者私有資本投入多少都要控制,很多以前的上市公司都是被控制的,就是他的投資資本少于民間的資本還是要堅持控制你。第三個是改造,認為私有本質上是不行的。如果今天還是用這種形態對待私有是不妥的。如果不是平等對待,誰來經營是一個問題。是誰控制根據需要看,為什么要國有控制?混合所有制企業成為公有、私有的利益共同體,同時也要成為投資者和職工們的利益共同體,把職工利益跟企業利益掛鉤。從現在的文件精神,我想這幾個方面是有新意的。
李曙光(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混合所有制,我并不認為它是一個頂層的設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改革的面積非常廣,涉及60項改革,到中央各個部委改成336項,也選擇了一些省份作為改革試點,上海是現在中國最大的深化改革試點。從整個三中全會決定來看,國資這塊并不是重點,或者說不是頂層設計非常細的重點。之所以沒有一個非常細的設計,與國有資本改革遇到的問題相關。一方面確實是在學界、業界已經提過好多年了,另外混合所有制很多東西與實際的做法相比還是有滯后性的。實際上是過渡性的選擇和策略性改革,目前國資改革頂層設計時機還不成熟。
現在有兩套語言的體系。第一套體系,這次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講得很明確,“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管理企業,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主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據支配地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我們黨執政和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須搞好。”這句話非常重要。最近總書記在一些地方考察特別講到,國有企業作為社會主義的執政基礎,必須搞好。這套語言體系是這么多年,從國有企業到國資改革主導性的改革意見。另外一套理論體系,是在2005年的關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若干意見,中央搞了很長時間,到了2010年看新36條,新36條實際遠遠超過現在混合所有制還有所謂選擇的概念。
在我們政策體系里面,有兩套語言體系,一個是國有企業要繼續做大做強,另外一套體系希望民營企業在所有的國資領域全面的參與。頂層設計不是特別清晰,可能是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沒有完全找到一個平衡點,因此出現了妥協的提法,就是混合所有制,這是我個人理解政策的來源。在目前的情況下,算是對國有企業的突破點。這個突破點我認為還是一個短期性的、策略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