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家園理事會”的嘗試
上海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根本目標和戰略取向,是提升和確立創新上海基層社區治理的新理念新目標。這就要求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積極探索完善以居民群眾為主體的社區自治體制,形成以居民區公共事務為主體的各類功能拓展與完善,形成以參與性、協商性為基礎的社區自治機制。“自治家園”項目針對上海社區發展中一些深層次瓶頸問題開展嘗試:
1、探索如何解決居委會組織存在的動員吸納群眾參與不足的問題。
居委會組織三類結構模式比較分析:(詳見圖1)
左為傳統居委會結構,5—7名專職人員分別負責治保、調解、計生、文教等“條線”工作。居委會干部解決困難問題主要依賴“政策性資源”,忽略了開發運作社區共同體的“社會資本”。
中為“自治家園”一期項目模式,發掘梳理出愛心互助會、戴老師議事廳等社群組織。在互助性的鄰里交流活動、趣緣性的團隊互動關系、社群性的協同治理行動等活動中,體現出豐富多樣的“自治資源”,但這些資源沒有成為居委會的組織要素,“居委會組織”與“草根自發性社群”呈現雙層二元結構的脫節格局。
右為“自治家園”二期項目模式。組織創新的重點,是將原有事務性條線工作委員會改造轉型為“自治家園理事會”,使居委會既承接自上而下的“行政化”條線任務,又成為自下而上的居民參與自治的功能性平臺。
2、探索如何解決黨支部、居委會組織領導居民自治的實現方式問題。
“自治家園理事會”及若干委員會結構:(詳見圖2、3)
“自治家園理事會”結構:
“守望家園平安委員會”結構:
這個實驗項目在居委會結構轉型方面的重點突破,是改造原先行政化“條線”工作委員會,圍繞居民群眾社區生活的功能內容,開辟出自下而上走入居委會組織自治參與的八條通道或“八扇門”。通過“自治家園理事會”的若干功能性參與委員會,聯接、吸納群眾活動團隊、居民代表、樓組長等自主性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主任、副主任(掌門人)由聲望高的群眾領頭人擔任,一批熱心群眾骨干義務擔當委員,這一扇一扇的“門”成為自下而上的居民參與自治的路徑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