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毅夫
自科斯提出中國缺乏思想市場的忠告以后,“思想市場”一詞在國內學界成為一個熱門詞匯。思路決定出路,對思想的重要性我完全贊同。學者的工作是提出或介紹新的思想,并通過著作、文章、講演使新的思想成為社會思潮,以引領社會變革的方向。
在2007年的馬歇爾講座上我對思潮做了專章的討論,后來出書時以《經濟發展與轉型:思潮、戰略與自生能力》為書名來彰顯思想的重要性。我在芝加哥大學的導師、諾獎得主舒爾茨在研究近三百年來西方各國社會思潮的演變時發現:“主流社會思潮塑造社會的制度化秩序……并且,業已建立的制度的失靈反過來會改變社會思潮”。我們所處的社會有許多制度失靈和缺位,確實需要有新的思潮來催生新的制度。不過,舒爾茨也發現,“近三百年來根據主流社會思潮進行的重要社會變革絕大多數是失敗的”。在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根據發達國家的主流理論來制定發展和轉型政策的眾多發展中經濟體尚未有成功的例子、而極少數成功的經濟體的政策從主流理論來看都是不正確的事實面前,中國的思想市場是否應該只引進各種發達國家的大師提出的思想?中國的學者在引進西方大師的思想時,是否還應該以客觀的態度來觀察理解我們所處的社會的現象和問題的本質,提出我們自己的思想?
科斯在提出中國缺乏思想市場的警告時,先說了一段:“回顧中國過去三十年,所取得的成績令人驚嘆不已,往前看,未來光明無量。但是,如今的中國經濟面臨著一個重要問題,即缺乏思想市場,這是中國經濟諸多弊端和險象叢生的根源。”中國過去三十多年改革發展的成績不是在西方主流的思想指導下取得的,所以,我想科斯的原意不是中國學界缺乏從西方引進的各種思想,中國所缺乏的是從深入了解中國自己過去這三十年的成功經驗以及未來的機遇和挑戰的本質中去總結出來的新思想。如前所述,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現在,近200個發展中國家尚無根據西方主流思想而發展成功的先例,他指出中國缺乏思想市場是諸多弊端和險象叢生的根源,是否也是在警告中國的學界需要放棄一種思維模式:一看國家社會出現了問題,就去西方現有的主流理論或大師所寫的故紙堆中對號入座,尋找解決辦法,而不是自己去了解這些問題的本質和原因,從而自己提出解決辦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