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小學語文教育之困
——對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的思考與建議
近日,《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發布??荚囌猩贫雀母锸屈h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中做出的重要部署。在此背景下,為進一步適應國內外新的發展形勢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重點課題“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研究”對當前中小學語文教育面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本課題以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任翔為負責人,主要成員有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李宇明、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運富、李怡,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顧之川,杭州師范大學教授倪文錦,山東師范大學教授曹明海等。課題組提出了深化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的建議。
“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研究”課題組 執筆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任翔
21世紀初啟動的新一輪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已走過十余年,在語文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材編寫、教師培養、教學方式和評價考試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有力地推動了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發展的進程。為進一步適應國內外新的發展形勢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統學習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我們對當前中小學語文教育面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并對深化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進行了系統的思考。
當前中小學語文教育需要正視的問題
當前中小學語文教育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語文教育的認識不夠清晰。自語文學科分化以來,人們對語文教育的認識一直存有分歧。語文獨立設科之初提出語文教育工具觀,改革開放后提出語文教育人文觀,還有諸如“認識論與存在觀”“語文喚醒教育觀”等,從不同角度探討了語文教育的多重特性,促進了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改革,但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新困惑,特別是新世紀課程改革中出現的“非語文”“泛語文”等問題,都與對語文教育的認識不夠清晰有關。
與此同時,對語文教育的目標與任務、語文教育的內容與特點,同樣存在認識上的分歧。尤其是對語文教育內容的選擇各執一詞。有的提出,語文教育內容的構成要素可分為語文學科知識要素和語文活動內容要素;有的提出,語文教育應包括實質性知識(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法論知識(方法性知識和過程性知識)與價值性知識(育智、育德、育美的價值知識);還有的將語文教育知識分為人文知識、語文知識、語文技能知識、語文思維知識等,眾說紛紜,莫衷一詞。
中學與小學語文教育脫節問題突出。目前,中學與小學語文教育在縱向銜接與橫向貫通方面還存在著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縱向上,小學、初中、高中三個階段的語文教育缺少統籌;二是橫向上,語文教育諸環節未能有效貫通,課程、教材、教學及考試與評價等方面缺少相互照應;三是諸環節內部之間各自為戰,缺乏統籌意識,表現為教育目標與內容不一、語文課程與相鄰課程分離、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脫節;四是決策者、研究者、管理者與實踐者在一些重要問題上尚未形成共識。
各學段語文教材編寫缺乏統籌。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各學段教材編寫缺乏統籌,學什么、學多少沒有整體規劃;二是教材內容不具體,選擇隨意;三是選文沒有相應標準,經典意識弱,“文白”比例、“中外”比例不定;四是語文知識學習未受到應有重視,且與語文能力訓練未能有機融合;五是教材內容循環編排,尚未形成有序的能力訓練梯度;六是教材同質化傾向嚴重,呈現方式單一,缺少特色。
語文教師培養缺乏有效機制。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語文教師選撥制度與合格語文教師標準缺失;二是缺乏對語文教師專業能力培養的機制,目前語文教師專業素養與學科能力整體偏低;三是師范院校語文教育專業課程缺乏特色,實踐課程少,專業訓練針對性不強;四是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脫節,缺乏整體培養規劃;五是缺乏專業發展的認同感與成就感,自主學習與自我發展能力較弱,職業情懷趨淡。
語文教學沒有很好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主要原因為:一是語文教育目標與具體的教學目標不夠明確,“三維目標”被任意分解;二是教學內容不夠具體,語文知識學習、語文能力訓練及人文素養熏陶未能有效體現;三是教學方法使用不夠恰當,“教”的方式游離了語文教育本體,“學”的方法有違于“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課堂教學過度使用多媒體,語文課變成了音樂課和表演課;四是課堂教學形式化較重,語文教育的審美鑒賞、情感熏染、思想啟迪等作用被忽視,使極具詩意的語文課變得枯燥無味,削減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考試與評價沒有很好發揮正確的導向作用。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評價觀念偏離學生;二是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手段與方法不夠明確;三是考試與評價缺乏有效機制;四是評價標準缺乏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