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誤解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與公眾的思維定勢有關,與媒體信息不對稱有關,也與社會對央企的成見有關。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董希淼
最近,央企負責人薪酬改革再次成為全社會的熱門話題。之前,部分媒體報道,多數央企負責人的薪酬將削減到現有薪酬的30%左右,削減后不能超過年薪60萬元,金融企業負責人最高降幅超70%。這些報道語出驚人,但似乎言詞鑿鑿,讓人不得不信。
其實,在這場關于央企負責人薪酬改革的討論中,媒體也好,公眾也好,在認知上普遍存在這么幾個誤解:
誤解一:薪酬改革就是大降薪。大部分的報道和討論,都將央企負責人薪酬改革直接等同于降薪。其實,薪酬水平的調整只是此次薪酬制度改革的一部分內容。據了解,這次改革,將涉及完善制度、調整結構、加強監管、調節水平、規范待遇等5個方面的內容。而且,薪酬水平的調整也不只是限薪、降薪,部分薪酬偏低的還會被加薪。
誤解二:降薪就是搞平均主義。有人一談到央企負責人薪酬改革,就有“打土豪,分田地”般的興奮,認為通過改革央企負責人的薪酬都將被拉到同一水平。其實,即便是降薪,也并非針對全部央企負責人。不能忘記的是,當年國企改革之前,“大鍋飯”、“平均主義”等現象嚴重影響了國企發展,國企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發揮了巨大作用。
誤解三:負責人與員工都得降。很多人習慣以“一刀切”思維去理解這次薪酬改革。前幾天,網上廣為流傳關于建設銀行的“降薪方案”:行級領導降50%,部門老總降30%,部門處長降20%,普通員工降10%。其實,決策層這次薪酬改革僅針對的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昨天,該行董事長王洪章已經澄清:所謂“5321”方案“絕無此事”,一線員工的薪酬并未在改革的范圍內。
誤解四:銀行業薪酬首當其沖。2013年,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5家大型商業銀行,他們董事長的年薪均超過百萬元,看似高大上。其中,最高的為工行董事長姜建清,稅前薪酬達199.6萬元;最低的為建行董事長王洪章,稅前薪酬為112.9萬元。而與此同時,非央企的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去年薪酬高達530.6萬元,平安銀行行長邵平去年薪酬更是達到833.3萬元。
這些誤解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與公眾的思維定勢有關,與媒體信息不對稱有關,也與社會對央企的成見有關。相信隨著央企負責人薪酬改革方案詳細內容的公布,以及理性討論的展開和深入,類似的成見和誤解會慢慢減少。
央企是中國經濟的基石,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承擔著特殊使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決策層將央企負責人薪酬制度作為下一步改革的突破口,十分必要,任重道遠。當然,作為改革的措施之一,下一步將對央企負責人薪酬中對不合理的偏高、過高收入進行調整。
但在我看來,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方面問題的關鍵不在于薪酬水平高低,甚至也不在于薪酬本身,而在于央企的性質和負責人的角色。如果央企是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負責人是真正的企業家,那么他們的薪酬應該由市場決定。如果央企占據了公益性、壟斷性資源,負責人由組織行政任命,那么他們的薪酬就應該受到一定的約束。
過去將市場化的薪酬用在任命制的干部身上固然不對,將來如果把行政化的薪酬用在市場選拔的高管身上也可能會出問題。當然,新的薪酬方案很大的一個進步是強調差異化,而不是傳統“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