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遲全華
習近平同志指出:“經濟發展就是要提高資源尤其是稀缺資源的配置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投入生產盡可能多的產品、獲得盡可能大的效益。”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的本質,對于領導干部進一步轉變經濟工作指導思想、把注意力轉移到提高效率上來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效率問題涉及經濟發展的本質。從供給角度看,現代經濟發展的支撐要素主要有土地及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等。隨著經濟發展,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也應該避免的是這種增長路徑的鎖定,否則將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只增加投入量而不注重提高投入效率,要素投入的邊際效益遞減趨勢就會越來越明顯。近年來,一些地方要素投入增長率居高不下但經濟發展速度放慢的現象就印證了這一點,也表明這種粗放型發展方式已走到盡頭。而集約型發展方式著力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通過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技術進步的作用,對各種資源和要素進行優化組合,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這種發展是可持續且無負效應的。發達國家的經驗、“亞洲四小龍”的實踐以及拉美一些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訓,從正面和反面提醒我們:今天,面臨轉型的中國經濟,只有拿出“鳳凰涅槃”、壯士斷腕的勇氣,擺脫對粗放型增長的依賴,下決心改變要素驅動型增長方式,著力提高效率,才能延續良好發展勢頭。
從要素驅動轉向效率驅動、創新驅動。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把各個經濟體劃分為要素驅動、效率驅動和創新驅動三種類型。驅動力的轉換與經濟發展水平和條件有著直接對應關系。從我國的情況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條件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因此,對發展動力的選擇也應因地制宜。以東部地區和一些大城市為代表的經濟發達地區,擁有較強的科技實力,具備實現創新驅動的基礎和條件。而中西部大部分地區,資源比較優勢紅利尚未完全釋放,科技能力的積累還需要一個過程,高端要素的集聚條件也不如東部地區特別是大城市。因此,東部地區和一些大城市有條件通過繼續借力效率驅動加快向創新驅動轉型;而中西部的多數地區仍處于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轉變的階段,需要通過各種努力提高資源配置與使用效率,為最終走向創新驅動創造條件。
持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效率驅動,要點在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是指扣除資本投入、勞動投入的貢獻,其他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總和,其來源主要包括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和技術進步等。研究表明,一個經濟體發達與否,表面上體現為國內生產總值的高低,深層原因則主要在于全要素生產率的高低。發達國家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一般在70%至80%,而我國僅為30%略多。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應改變片面重視國內生產總值指標的習慣,注重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根據全要素生產率進行分析,可以識別經濟增長是要素驅動的還是效率驅動的。近些年來,雖然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快速增長,但全要素生產率并沒有明顯提高,在制造業的一些重要行業全要素生產率還有所下滑,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信號。
讓供求規律和競爭規律充分發揮作用。實現效率驅動,必須健全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只有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才能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之所以高,主要是因為兩個規律在起作用:一個是通過價格進行調整的供求規律,另一個是市場競爭規律。如果市場不能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那么,社會經濟行為就會出現偏差,市場機制就會失靈,就會導致要素價格扭曲、投入不講效益、低水平重復建設和尋租腐敗等現象,造成產能過剩、資源浪費、企業創新動力缺失等一系列問題,整個經濟發展方式就無法跳出粗放型的窠臼。
破除阻礙資源合理流動的障礙。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必須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從當前實際情況看,應著重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簡化或取消不必要的行政許可和行政審批事項。這項工作目前正在大力推進,相關紅利正在釋放。二是地方政府要為資源合理流動創造有利條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意味著資源要從效率低的部門或行業向效率高的部門或行業流動。這種流動不可避免地會使效率低的行業萎縮,或者使資源向其他具有比較優勢的地區轉移。如果地方政府出于本地生產總值、稅收等方面的考慮,通過行政手段保護本地效率低的行業,或者干涉企業正常的兼并、重組、遷移,就會阻礙資源正常流動和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因此,各級地方政府必須深化認識、轉變觀念,立足本地實際和比較優勢推動發展,自覺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經濟,破除阻礙資源合理流動的觀念和體制障礙,通過資源優化配置和效率提高,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