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 金 碚
當前,我國產業發展的區域態勢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原有的產業空間擴展態勢難以為繼,將轉向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和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下,以技術創新、優化布局、協同分工為取向的產業空間發展格局。如何順應這樣的產業發展區域態勢,筑牢產業轉型發展的根基,引發各界關注
(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也就是說,未來的產業發展將主要不再依賴政府的“加力”,而要靠更有效地發揮市場活力。這意味著區域經濟發展不再像過去那樣主要依賴各種各樣的“優惠待遇”,而是更強調地區間的更大程度開放,形成統一開放的市場,進行更大范圍的公平競爭。這樣,產業發展再沒有政策捷徑可尋,只有一條路:創新。
區域經濟發展這一變化的顯著表現之一就是,各地區將出現區域經濟一體化范圍不斷擴大的趨勢,不僅各省級行政區內一些市縣形成經濟一體化區域,跨省級行政區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顯著增強,如,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區域資源一體化配置空間;而且將形成大跨度的經濟帶,如長江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等。此外,在全球化市場上,任何全球參與者的生存都取決于它所在的集群提供的所有優勢。因此,區位變得更加重要。這種重要性也表現為隨著交通成本的下降,生產更加集中于一個集群,并且地區內貿易增加。也就是說,更大范圍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將成為我國產業發展空間布局優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可見,在新的發展時期,區域發展的動力機制將改變,產業發展的區域態勢也將發生改變,更強調努力融入更大范圍的內外開放、公平競爭和有序合作的一體化經濟區域,進而同全球化接軌,融入一體化的全國經濟和全球經濟。
(二)
對于發展中國家,產業發展的空間表現通常是:轉移、扎根和升級。這取決于地區環境對產業發展的吸引力、承載力、融合力和支撐力。
由于存在外國或外地的先進工業,發展中國家的區域產業發展首先依賴于吸引力。如果有眾多企業愿意進入,則地區的產業承載力具有決定性意義,這包括資源承載力、土地承載力、環境承載力、基礎設施等。承載力越強,聚集的企業就可能越多,以致形成產業集群。隨著產業集群的形成,地區對于產業發展的融合力的重要性就越來越顯現,這決定了產業能否在本地區扎根。如果要使產業常駐,就必須形成本地區的產業支撐力,使產業在本地區具有不斷升級的條件和前景,包括良好的配套服務體系、生活質量環境以及有利于產業技術創新、尤其是有利于自主技術創新的區域文化基礎。因此,能否支撐產業升級和創新,是區域產業長期繁榮的決定性因素。
一般來說,地區產業發展的決定因素有3個:比較成本、技術水平和文化特質。相對而言,在工業化初期,第一個因素即要素豐度和成本最重要。工業化中后期,第二個因素即技術資源和技術創新越來越重要。而長遠來看,第三個因素即地區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可以看到,世界各國工業化初期和中期的產業發展軌跡基本相同,但工業化后期,各國產業發展就會走上不同的方向。因為經濟發展的規律具有“標準型式”,而文化則是多元的,沒有“標準型式”。當文化因素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時,各國各地區的產業發展就走上不同的方向,各具特色。
所以,區域工業化除了強調區位和資源特點在初期和中期的重要作用外,更需要重視科技創新與文化蘊含兩個重要因素。而科技同文化對產業發展的作用是不同的:科技決定產品的功能、生產效率,其重點是使產品功能越來越好,但價格越來越低;而文化決定產品的品位,注入“藝術性”,其重點是使產品越來越具特色,細分化程度和附加價值更高,保持較高價格。這意味著,一方面各地區經濟將融入經濟全球化,另一方面各地區產業也應保持和打造地區特色,尤其是基于文化特質的優質產業。只有使各地區經濟發展插上產業科技和產業文化的兩翼,才能實現產業的全面轉型和換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