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產業發展的區域態勢涉及到產業發展與區域發展的關系。每個地區的發展都會考慮各產業發展對本地區的價值貢獻,而不能僅僅考慮是否對企業競爭力有利。但是,地區的產業吸引力和支撐力恰恰又必須表現為要使落戶本地的企業能夠具有競爭力。特別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環境保護標準和民眾環保要求越來越高。在新的發展時期,各地區發展決不可再采取“血拼”的方式,各地在促進產業發展時將遇到一系列新課題,其中有幾個問題值得深入思考。
第一,促進地方產業發展,地方政府能做什么?盡管各地區發展水平不同,具體情況有別,但在促進產業發展時都要力求抓住世界和中國產業發展的兩個機遇:產業分布調整和新產業革命的機遇,支持企業進行產業和產業鏈空間配置的新布局,特別是支持企業從“追求優惠政策策略”向“自主技術創新策略”轉變,創造新的產業業態。
國際經驗表明,產業發展中的技術創新是一個豐富復雜和不斷持續的過程。對于“顛覆性創新”、“遞增性創新”、“連續性創新”等不同類型的產業技術創新,大中小企業各具優勢和劣勢。而且,在某一產業(或產品)的進入期(孵化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各階段,不同類型的企業也往往具有更適合于產業生命周期中一定階段的創新表現。不同類型的企業適合于不同類型和不同產業生命周期階段的各類技術創新。一個地區要成為有利于產業技術創新的集群地區,就應營造自由和公平的制度政策環境,鼓勵大、中、小各類企業在本地區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還應培育和鼓勵腳踏實地、創業創新、專注技能的工業精神以及誠實守信、分工合作、公平交易的社會氛圍,從而將本地區發展為具有活力和可持續的現代產業聚集地。
第二,如何處理好經濟區域與行政區劃間的關系?當前,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新態勢是,正在形成更大范圍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尤其是跨省級行政區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將成為我國產業發展的一個顯著的區域態勢。對于區域產業發展,如何發揮政府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地方政府不僅要做產業發展的推手,更要在區域關系協調上下功夫,實現相鄰行政區之間的經濟開放、管理接軌與互利合作,形成各地區之間產業布局更合理的集聚和擴散態勢。各地方政府在考慮跨行政區劃的區域發展問題時,首先應考慮如何能更有利于“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也要考慮如何能“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第三,如何更有效地解決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由于各地區不同的區位和歷史,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是一個長久現象。而且,區域特點也決定了各地區在經濟空間上將處于不同分工地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實行更大范圍的經濟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將成為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產業發展的區域態勢也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依賴低價資源、補貼刺激、特殊優惠的產業空間擴展態勢,將轉向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和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下,以技術創新、優化布局、協同分工為取向的產業空間發展格局。順應這樣的產業發展區域態勢,各地方政府將發揮更有效的產業促進、引導和競爭監管職能,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和技術升級在區域分布上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