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懷疑”的危害不能輕視
習慣性懷疑產生于疑問,發展于查證,終結于偏見。“疑問-查證-偏見”是習慣性懷疑的產生路徑。這條路徑一旦形成,習慣性懷疑的習慣就已養成。以后只要有類似事情,習慣性懷疑就會沿著同樣的路徑重復發生。與其說習慣性懷疑出自于什么利害考量,不如說是本性使然。盡管它本身并沒有什么利益考慮,但其危害還是不能輕視。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掩蓋事實真相。在疑云密布的條件下,事實真相是難以發現的。比如2008年貴州甕安“6·28”事件,是由一少女神秘死亡引起,后因謠傳“警方毆打李樹芬家人”而激化,最后演化成沖擊機關大樓的打砸搶事件。
破壞人際關系。正是習慣性懷疑把傳統的人際關系從整體、親密、信任、依賴、粘著為特征轉變到分離、反感、疏遠、獨立、連接為特征。這種疏遠化、片斷化的人際關系不僅割斷了傳統社區溫情脈脈的血肉聯系,也使得社區式的社會關系轉變為社會式的社會關系。
破壞干群關系。習慣性懷疑在無形之中把干部推到了群眾的對立面,在竊竊私語中把干部孤立起來。它把干部聯系群眾的通道封堵起來,把在革命時期秘密聯系群眾的渠道遺忘起來,把艱苦戰爭年月積累起來的親如魚水關系的干群感情統統扔掉。
毒化社會氛圍。習慣性懷疑像瘟疫一樣,傳播社會懷疑,播種社會不信任,宣揚社會不滿,毒化社會氛圍。熟人之間在這種場合相見,也如同像陌生人一樣裝作沒看見。這種互不信任的社會不再會有社會友情。沒有友情的社會,不再會有社會團結,不過是一片繁華的沙漠。
激發突發事件。當懷疑像瘟疫一樣傳播開來,任何一條負面信息的傳來都無異于在一捆干柴上扔一把火,激發突發事件。在這種信息不對稱的特殊條件下,習慣性懷疑有它生根發芽的土壤。任何一根點著了的小小火柴都可能燒毀一座建筑堅固的大廈。
引發群體事件。正因為習慣性懷疑具有以上五大危害,當以上五條具備時,就可能構成引發大規模群體事件的條件。對此,我們要深入群眾,多做宣傳工作,鏟除引發大規模群體事件的誘因,把安全、穩定工作做到前頭、做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