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研究應做好“中國特色”這篇大文章
經濟學研究也需要民族精神。經濟學說史上的一個典型例子是,19世紀40年代德國的李斯特根據德國當時的條件反對亞當·斯密的自由放任主張,提出先保護本國民族工業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國民體系學說。這一學說在19世紀60年代付諸實踐,推動德國在19世紀末實現工業化,躋身世界強國之列。我國老一輩經濟學家馬寅初、陳岱孫都曾推崇李斯特的民族精神。
今天,我國建設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全新的偉大事業,沒有外國的理論模式可以照搬照抄,需要我們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緊密結合國情探索推進。西方經濟學理論可以學習借鑒,但切不可迷失自我。我們必須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所說的“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加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和經濟學研究。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我們進行理論研究的燈塔,也是我們對人類文化成果去偽存真、吐故納新的強大思想武器。
經濟學研究重在理論創新和實踐效果。我國經濟學研究只有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做好“中國特色”這篇大文章,才能在世界經濟學說史上寫下獨樹一幟的光輝一頁。令人遺憾的是,當前我國經濟學教學與研究中還存在許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主要問題有:一是奉當代西方經濟學為主流。習慣于盲從洋教條,閉門造車。既不搞社會調查研究,也少讀或不讀本國經濟學著作。二是缺乏使命感、責任感。申報課題、出版論著,均為應付年終考核、晉升職稱、獲取學位、排定名次等的量化要求。三是有關著述輕經濟思想創新、重數學模型包裝。一些學術刊物基本不發表沒有數學模型和方程的專業論文。為數學而數學的傾向促使很多研究者亂套模型、公式,甚至迷失在皇帝新衣般的數學欺騙中,浪費許多時間和精力。四是一些經濟學者陷落在數理經濟學的困惑中,忽視研究經濟學所必備的哲學、史學、文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等方面的修養,所寫的論文往往思想淺薄、模型蕪雜、枳味濃重。
弱者跟風,強者自立。我國經濟學研究要更好地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經濟理論依據,必須革除弊端、著力創新。這也就是要依據我國國情,建設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經濟學。這樣的經濟學才能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