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如何培養真正的“人”是中國教育首要問題

2014-09-15 08:58 來源:文匯報  我有話說
2014-09-15 08:58:36來源:文匯報作者:責任編輯:康慧珍

  作者: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錢穎一

  ●我們使用的“人才”一詞,確切地說,是指“人中之才”。而“人中之才”不同于“有才之人”

  ●“人中之才”強調的是“才”,關注的是“三力”:創造力、分析力、領導力。“有才之人”強調的是“人”,人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度量“才”的詞是“成績”、“成功”、“成就”,形容“人”的詞則是“自由”、“快樂”、“幸福”

  ●人的教育應該是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格養成的教育和人生發展的教育

  在中文里,“人才”是一個詞,并不是“人與才”。事實上,我們通常都把“人才”簡單地落腳為“才”。古人講的“不拘一格降人才”,講的是“才”。我們今天講的大學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講的也是“才”。像清華這樣的研究型大學還特別強調“拔尖創新人才”,講的還是“才”。所謂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講的仍然是“才”。

  “育人”重于“育才”

  現在有必要把“人”與“才”拆開來看。“才”的英文是talent,而“人”的英文是human being。我們使用的“人才”一詞,確切地說,是指“人中之才”。而“人中之才”不同于“有才之人”。“人中之才”強調的是“才”,關注的是“三力”:創造力、分析力、領導力。而“有才之人”強調的是“人”,人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度量“才”的詞是“成績”、“成功”、“成就”,而形容“人”的詞則是“自由”、“快樂”、“幸福”。

  我曾講過很多有關“育才”和“成才”的道理和方法。然而,今年我們在總結學院建院30年的三條重要教育理念時,第一條是“育人”重于“育才”。這是從教育者的角度說的。從被教育者角度看,則是“成人”重于“成才”。這里都是講“人”重于“才”。

  “人”重于“才”確實是我們學院的傳統。我們學院首任院長朱镕基在2011年4月回學院時,對經管學院的學生們說:“做人”比“做官”、“做企業家”更重要,就是講“人”比“才”更重要。在2001年6月在清華大學綜合體育館,朱院長在“離任演講”中說,“為人比為學還要重要”。1992年清華電機系建系60年,朱镕基作為系友致信,引述他上學時的系主任章名濤的話,強調學生要先學“為人”,再學“為學”。三次講話,都是講“人”重于“才”。

  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盡人皆知。但是它的出處和原始用意,卻非每一個人都清楚了。它是出自一篇整整一百年前教清華學子“做人”的演講。1914年,清華建校剛三年。梁啟超到清華演講,題目是“君子”,對應的英文是gentlemen。梁啟超以“君子”寄語清華學子,強調的是做人:清華學子,首先要做君子,之后才是做才子。在演講中,他引用了《易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說明的是做君子的條件。他還引用王陽明的話,“治山中賊易,治心中賊難”,說明“做人”比“做事”更難。正是由于此篇演講,“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才成為了清華的校訓。雖然我們把這個校訓常掛在嘴邊,卻容易忽略這是一篇教導清華學子“做人”、“做君子”的文章。

  中華文化的傳統,中國教育的傳統,從來都是重視“做人”的傳統。“四書”中《大學》開頭便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這是幾乎每一個中國教育者都常引述的一句話,講的是大學的目的是人,是人的道德,是人的善。中國文化中的做人是非宗教的,這是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處。

[責任編輯:康慧珍]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