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博士生導師 李培林
【核心觀點】
●當前發展階段有這樣一個突出特點,即經濟仍在持續增長,政治總體穩定,但社會問題多發凸顯。
●社會問題多發凸顯,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特別是社會發展滯后于經濟增長,社會體制改革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
●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議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而社會體制改革的核心議題是不但要處理好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還要處理好市場與社會的關系。
●必須要弄清楚,哪些社會事務需要政府、市場和社會共同承擔,哪些需要各自分擔,哪些事情應該通過市場機制解決,哪些事情需要通過政府調控和更好地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
關于我國當前發展階段的特點,有各種不同的認識和概括。比較能夠形成共識的,是認為當前發展階段有這樣一個突出特點,即經濟仍在持續增長,政治總體穩定,但社會問題多發凸顯。
我們改革開放30多年了,現在這個階段,說社會問題多發凸顯,主要還是和經濟、政治方面的情況相對比而言。改革初期我們叫百廢待興,那時不僅社會問題突出,政治、經濟也都有很多的問題,但是現在這個階段,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問題多發凸顯,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特別是社會發展滯后于經濟增長,社會體制改革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
社會體制改革的緊迫性和必然性
社會體制改革的緊迫性和必然性可以從以下三點來考慮。
第一,社會結構轉型必然推動社會體制改革。改革開放30余年,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結構轉型同步進行,但基本上是經濟體制改革提供強大動力推動社會結構轉型?,F在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改革先易后難,破除利益固化的樊籬不可能輕而易舉,也不能期望改革能解決一切問題,但社會結構轉型的巨輪仍在破浪前進,反推社會體制改革,要求通過改革為巨輪前進鋪平道路。
現在的社會結構轉型出現的三個轉折點對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第一,勞動力供求關系轉折點。我們過去一直說勞動力供大于求,最大的問題是解決就業。但是現在我們看到,在經濟如此下行的情況下,沿海地方卻招不到工,勞動力工資快速上升。我們一直以來依靠勞動密集型的比較優勢,但現在這種優勢受到挑戰,而且這種挑戰是在農業勞動力還占30%多、農業勞動力高度高齡化并存在大量富余、農民還沒有普遍富裕起來的情況下發生的。第二,人口老齡化轉折點。這個問題國外學者給予很高的關注,我覺得國內關注得還不夠。我們現在是2億多老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在下降的社會負擔系數(就是老年人加上少兒占總人口的比例),現在轉向攀升。我國在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和提高保障水平的過程中,相當一部分資金一直依賴于土地資金的積累,現在一旦這個來源發生問題的話,對我們是很大的挑戰。我們在未來老齡化過程中,對福利增加的資金壓力一定要有精算和清晰的預見。第三,收入分配的轉折點。大家知道按照統計局的數據,2008年是我國收入分配差距(基尼系數)最高的一年,之后已經在微弱下落。國內外有些學者對這個數據還有些質疑,因為從其他渠道獲得的數據也有不同的分析結果。但是大家普遍認為,我們到了一個關鍵點,能不能實現轉折,是我們能不能夠保證全面深化體制改革順利進行、能不能夠保證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