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是薛瀾給人的第一印象。他的名片很簡單,只印著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的身份。但“百度”一下他的名字,卻發現他的頭銜有一長串,比如清華大學21世紀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還有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副會長、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世界經濟論壇全球行動委員會巨災委員會副主席等等。而記者眼前的薛瀾全然拋下了這些光環,始終保持謙和,帶著師長般的溫厚,耐心傾聽、悉心解惑,對采訪的態度更傾向于交流探討。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薛瀾對此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這一概念要與上一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從整體上進行理解,這兩句話涵蓋了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國家用什么樣的方式、動用什么樣的資源來實現有效治理。作為一個公共管理學者,他認為,全面改革公共治理體系能從根本上幫助解決目前經濟社會等領域的一些突出問題。此時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既滿足了國家發展迫在眉睫的現實需要,也可以為長治久安與和諧發展奠定制度基礎。
薛瀾1991年獲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工程與公共政策博士學位后受聘擔任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助理教授。1996年回國任教清華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共政策與管理、科技政策與創新管理、危機管理等,著有“Knowledge Economy and China’sFuture”、《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等,同時還參加了一些科技教育重大政策和規劃的起草及評估工作。
此次,薛瀾受邀參加復旦管理學國際論壇,在論壇間隙,接受了本報的采訪。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薛瀾認為,此時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既滿足了國家發展迫在眉睫的現實需要,也可以為長治久安與和諧發展奠定制度基礎。此次,薛瀾受邀參加復旦管理學國際論壇,在論壇間隙,接受了本報采訪。
消除“選擇性落實”、“象征性執行”,需要全面改革公共治理體系
文匯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其涵義是什么?在具體推進過程中會涉及哪些方面?
薛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概念要放在三中全會《決定》的大框架下看。三中全會《決定》里實際上有兩句話,一句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一句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認為這兩句話要作為一個整體去理解。前面一句話說的是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后面一句指國家用什么樣的方式、動用什么樣的資源來實現有效治理。
這個命題提出后,很多學者都開展了深入研究,有的從國家的視角或社會的視角分析,還有的從政治能力提升和行政能力提升等緯度來分析。我們認為三中全會的總目標其實包含四個核心的內容,第一個是基本的政治制度,就是國家治理權力產生的方式跟配置,也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特指的內容;第二個是基本的價值體系,即在特定政治制度下執政的價值取向;第三是治理體系,即國家治理組織結構的功能定位、組織體系的構成、不同組織間的相互關聯及組織體系的運行機制。如國家的行政性機構與監管機構,其組織形態和運行邏輯就大不相同。此外不同層級治理機構間的聯系,如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協調機制等等;第四是治理能力,即國家所擁有的各種財力、人力和智力資源、相關的配制方式和有效使用的能力,這里包括人力資源、財力信息、信息資源等等,也包括緊急狀態下能不能夠動員各方運用這些資源來應對突發事件。
基本的政治制度、價值取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各自又有相對獨立的特點。基本的政治制度選擇跟各個國家的傳統、歷史和人民的意愿密切相關;價值取向與基本政治制度密切相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實現國家意志的核心要素,各個國家之間有一定的可比性。現階段我們最核心的任務就是在保持政治制度漸進改革的前提下理清價值取向,盡快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