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中國經濟要發展必須深挖改革紅利

2014-09-18 09:17 來源:經濟參考報  我有話說
2014-09-18 09:17:13來源:經濟參考報作者:責任編輯:康慧珍

?

  因此,借助農民工市民化這一改革增加勞動力供給、提高生產率,從而達到提高潛在增長率的效果,是最大的改革收益或改革紅利。

  我們設想一下,增加勞動力供給可能有什么方式呢?顯然,延緩退休目前還不是可行的辦法。因為平均來說,臨近退休的職工受教育程度和身體狀況都不處在最佳狀態,例如,與20歲左右的勞動年齡人口相比,年近60歲的人群平均受教育年限,將從10年下降為6年,使得他們學習新技能的過程十分困難,無法適應產業結構升級的要求,在勞動力市場上陷入困境。增加勞動力供給,最大的部分是靠拉動農村勞動力轉移。

  有學者研究表明,農民工在進城以后的大約20年之內,他們的工資即勞動力市場回報可以持續得到提高 , 意味著他們非常具有生產性 。然而,農民工在城里待的時間平均只有9年,意味著他們作為具有生產性的勞動力供給,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即人力資源的浪費。我們也知道,從理論上說,農民工一般每年春節都要做一次決策:春節之后還要不要回到城里。對于年輕人來說 , 答案是肯定的 , 但是一般 過了40歲,考慮到上有老下有小,往往就決定不再進城打工了,意味著退出勞動力市場。顯然,如果我們打破這個僵局,通過實現農民工的市民化,繼續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 ,第一是增加勞動力供給,就是讓農民工成為真正的城市居民可以穩定干到退休年齡;第二是給他們更好的激勵,如更充分和更均等的公共服務,使其能夠繼續從剩余狀態中轉移出來,從生產率低的部門轉到生產率高的部門,提高中國經濟的生產率水平。

  《經濟參考報》:如果采取您的上述建議,將會對中國經濟增長產生哪些積極的作用?

  蔡昉:我與合作者曾經進行過一項模擬,分別是關于勞動參與率提高后對經濟增長速度的影響,以及生產率提高后對經濟增長速度的影響。首先,如果在2011—2020年期間這十年中每年把非農產業的勞動參與率提高一個百分點,就能夠使G D P的潛在增長率提高0 .88個百分點,是可以立竿見影看到效果的。其次,我們還可以假設,如果在今后十年中生產率的增長率增加一個百分點,它所對應的提高G D P潛在增長率的效果更高達0 .99個百分點,幾乎是1比1的對應程度。因此這兩項改革效果加總起來,理論上可以帶來兩個百分點的G D P額外增長速度。

  而通過生育政策調整把總和生育率提高到接近1 .8的水平 , 則可以在2030年之后顯示效果,潛在增長率可以提高大約10%—15%。

  我們知道,當人口紅利消失以后,在沒有獲得改革紅利之前,中國的潛在增長率將逐年下降,十年乃至數十年之后,潛在增長率將下降到遠低于改革開放35年的平均水平之下,而更加接近于目前發達國家的穩態水平。因此,通過改革獲得制度紅利,即使增加1-2個百分點,也將大大幫助中國盡快實現中等偏上收入階段到高收入階段的轉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不僅如此,農民工市民化也是根本改變農業生產方式的惟一出路。在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減少的情況下,農業機械化和生產方式轉變將越來越成為農業發展的引擎。換句話說,中國農業的根本出路是通過擴大經營規模、加快技術進步,實現生產方式的轉變。目前的農村人口與耕地之間配置狀況是,近一個億的本鄉鎮就業農民工,同時是兼業農民,他們的承包地是不會轉包出去的;1 .7億外出的農村家庭成員,因其家里還有留 守 的 成 員 , 承 包 地 也 是 不 愿 意 轉 包 的 ; 即使3000多萬舉家遷移的農民工,因為不能獲得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為了保險起見也不愿意徹底放棄承包地,造成土地不能集中,農業機械化進程受阻,務農勞動力日益老齡化。

  當我們知道改革收益大于成本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去設計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來分擔改革的成本,使得改革得以真正地推進,進入改革帶來收益,收益進一步推進改革的良性循環。另一項改革正在重新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權和支出責任,對于改革成本的分擔,也同樣適用于這項改革的理念。例如,義務教育在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增加的地方政府成本,就應該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進行重新分配,具體而言,中央政府應該承擔這項增量支出責任。這樣,不僅可以加快推進以農民工市民化為核心的戶籍制度改革,同時解決長期以來義務教育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分布不均衡的老大難問題。(金輝)

[責任編輯:康慧珍]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