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考改革上最大的實事求是
加強考試的區分度是高考改革最現實的一個方向,也是在高考改革上實事求是。
鑒于誠信缺失的現實國情,采取多元選拔學生而不危及教育公平這個社會基本準則幾乎不可能做到,拿分數作為衡量和選拔學生的標準也就不可避免。如果這個前提是成立的,那么,讓高考回歸選拔性考試的本質,加大考試的區分度,可能是高考改革最現實的一個辦法,也是在現有高考改革方案的框架下,最可能實現的辦法。
我認為現在高考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考試本身的問題,即,選拔性考試變成了水平考試,缺乏有效的區分度。
高考作為一個選拔性考試,目的就是希望通過考試選拔人,而不是高中畢業的水平考試,不是美國的SAT,是不能比也不應該這樣要求的。但最近20余年間,社會輿論與很多專家完全混淆了這兩種考試的性質,對高考試題的批判不絕于耳,動輒就批判高考試題超綱,動輒就扣上偏題、怪題、難題的帽子,動輒就把考試難度與學生負擔直接等同起來,卻忘記了,高考本身的性質與功能。
在這些強大的輿論壓迫下,高考不得不屈服,不斷壓縮難度,還出了一份《考試說明》,也就是高考的紅寶書,明白告訴家長老師考生,我要考什么。結果是不幸的,分數的區別度越來越低,高分考生遍地都是。1998年,北京有12萬左右的考生,理科上600分的752人,但到了2013年,北京考生只有不到7萬人,理科600分以上考生卻多達9367人,占考生比例為36.42%。2014年,北京理科上600分的考生比例更高達40.59%。
上世紀80年代,很多省市高考1分的區別度是幾個人,但到現在,則是1分區別幾百上千人。去年媒體報道,在河北省一些分數段,1分要區分出2000人。
高分考生遍地都是,人人一朵大紅花,分數的區分度越來越低,最后陷入分分計較的尷尬境地,反而強化了以刷題為核心的應試教育,學生的寶貴時間浪費在反復做題上,高校也難以從中區分選拔出優秀學生。但實際上,600分的學生真的就比599分的更優秀?
因此,在以分數作為基本的評價尺子的前提無法改變的背景下,高考亟須改變的是提高分數的區分度。
取消《考試說明》,讓考試沒有樣本模式可訓練,可追求,加強考試研究與水平,加大考試的難度,加大分數的區別度,對遏制應試教育可能有實質效果,同時,也可以在仍以分數選拔人的大背景下,獲得最大的科學性。
這不是最好的方案,但可能是最現實的。
教育政策不能被輿論牽著鼻子打擺子
高考的改革一直在公平與科學之間做艱難的平衡,向公平多走一步,就損害衡量人的尺子的科學性,向科學走一步,就觸及公平問題。最后只能是兩害相較取其輕,兩利相較取其重,找到一個折中辦法。
同時,任何一個政策、措施,都會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會有其不利的一面,家長、考生需要理性面對,媒體也需要理性客觀對待,我們需要解決什么核心問題,達到什么目的,不能一邊倒地肆意批判其存在的不足,而罔顧有利的一面。如果長期這樣下去,教育與教育政策就會被社會輿論牽著鼻子一會東一會西地打擺子。這10多年在高考改革上,應該說是變化最多最頻繁的一個階段,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績,但同時,我們也應該防止改革變化過于頻繁的問題。我們需要知道,每一次的改革變動,都是有巨大成本的,在一定程度上,如果頻繁改革,實際上也是在折騰家長,折騰考生,折騰學校。
現在所有考試中,教育部門舉辦的考試是最嚴肅的,口碑最好的,就在于此。其他一些行業部門舉辦的考試與考證,直接變成公開收費的屢見不鮮,就是一個明證與鐵證。中國如果搞考試社會化,那幾乎就是放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