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是不斷總結經驗的過程。這輪改革新出發體現了我們黨對改革開放前進規律的認識和運用,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中國改革采用分階段的前進方式,是因為它在整體上是一次前無古人的探索,沒有可供查詢的手冊,沒有可為依據的先例。改革的內容很多,不可能一蹴而就,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成不了事,不能不分輕重緩急。對改什么,怎么改,在什么時候改才能改出好的面貌,必然要有一個積累經驗和積累共識的過程。事實上,我們從30多年來的中國改革進程中,不難發現,有的改革舉措實施后總要沉淀一段時間,才能看出它的實際效果;有的改革舉措在實施的時候是必要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效用的邊界局限就出來了,因此要完善它;有的是這個領域的事情解決了,那個領域的問題又冒出來了;有的是老問題解決了又出現新問題;凡此等等,不一而足,總的來說很復雜。所以中國改革有一個方法論,叫“摸著石頭過河”,什么意思呢?可以用鄧小平講的四句話來解釋: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不足的要加把勁,新問題出來抓緊解決。這四句話講的就是怎樣總結經驗。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正是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要求新一輪改革既要全面,又要深化,并且內容具體,針對性強,體現和落實了鄧小平這四句話的精神,表明我們黨對改革前進規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舉一個例子。我們在上個世紀90年代曾經認為,只要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發展,做大蛋糕,許多社會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問題更加頻繁地冒了出來,諸如老百姓最關心的住房、醫療、教育、拆遷問題,還有政府審批制度的問題,基層民主選舉中出現的問題,等等。這表明我們在缺少經驗的情況下,曾經更多地關注市場經濟的優點,還不可能很清楚地體會到它的弊端。新問題新情況的出現,要求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同時,必須全面深化改革。要實現改革的總目標,零打碎敲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在頂層設計上,要有一個全面的配套的改革方案,如果只是在某一個領域、某一個方面單向突進,很難獲得良好效果。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輪改革新出發,不難發現它有這樣幾個鮮明特點。一是頂層設計方案全面而配套。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防軍隊、黨的建設各個方面,共有60項改革任務,而且諸多改革措施事實上是同如何發展、如何穩定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二是推進和領導改革注重協調統籌。比如從中央到省區市,都建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協調和統籌,而不是靠一個或幾個部門在那里力不從心地摸索和推動。三是在方法論上,特別強調“摸著石頭過河”主要是摸規律,并且要同頂層設計結合起來。前不久制定的2014年到2020年改革舉措的實施規劃,等于是在頂層設計方面有了可以操作的路線圖和時間表。這些,都表明我們黨對改革規律的認識大大深化了,推進和領導改革的自信和能力大大增強了。唯其如此,改革新出發啟動時間雖然不長,卻已經出臺了不少力度很大的舉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在8個月的時間里,就召開了四次會議,先后審議或通過了文化、司法、財稅、戶籍、央企高管薪酬、考試招生、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等方面的體制和制度改革方案。在改革的重心,即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方面,國務院即已取消下放行政審批等事項632項,新設的自貿區對企業還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方式。在社會領域,戶籍制度改革開始打破實行了半個多世紀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涉及到幾億人的利益。在行政管理上,實行公車改革。在黨的建設方面,加大自我凈化的力度,加大執行中央巡視制度的力度,并在黨的建設制度的改革上有了新的構想。凡此等等,不一而足,體現了這輪改革新出發既全面又深化的特點,彰顯了中國改革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力度,說明中國共產黨通過總結經驗,提高了運用改革規律來領導和推進改革實踐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