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是先易后難進行利益調整的過程。這輪改革新出發要突破的難關也是改革的重點,是協調利益分化,破除利益固化,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
中國改革的歷史進程,是一個先易后難,越來越明顯地成為調整社會利益格局的過程。我們把改革新出發形象比喻為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意思是這輪改革遇到的難度和復雜程度是此前沒有遇到過的。所謂“攻堅”,是從難易角度講,好改的、見效快的、利益增量式的和普遍受惠的改革,絕大多數都進行了,剩下的大多是難啃的“硬骨頭”,涉及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所謂“深水”,是從復雜性上講,需要改革的內容不少涉及深層次的社會矛盾,根本上涉及到對社會群體利益格局進行協調,對業已形成的利益藩籬予以破除。改革新出發,凝聚共識的難度之大,可以想見。
如果說改革初期的難度更多地集中在人們的思想認識上,重點是突破思想上的束縛,那么中國改革新出發的難度,則更多地集中在利益調整上面。利益調整為什么是件難事?西方有一句格言說得好:“幾何公理要是觸犯了人們的利益,那也一定會遭到反駁的。”而當今中國社會,事實上出現了利益分化和利益固化的情況。所謂利益分化,是指社會群層多樣化了,每個群層都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即使是同一個群層,不同利益群體的訴求也并不完全相同。所謂利益固化,則是指一些群體獲得和維護他們的利益的方式渠道,已經形成相應機制,甚至出現利益群層相對固化的現象。改革初期那種皆大歡喜的普惠式改革,空間已經越來越小了,深化改革必然觸動某些部門、某些地方、某些人群的既得利益,甚至觸動他們的靈魂。制定和實施一些改革措施,也常常面臨兩難甚至多難境地。
但是,利益調整這個關口,無論怎樣艱險也必須得過,否則,改革就會失去群眾支持,改革的意義就會打折扣,改革本身也會停滯下來。對這種情況,事實上鄧小平早在1993年就預見到了。他說,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十二億人口怎樣共同富裕,財富怎樣分配,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我們要利用各種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中國改革新出發,明確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出要“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籬”,就是為了解決鄧小平此前預見到的利益分配和調整這個難題。妥善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是中國改革新出發的根本目的之一。具體說來,就是要逐步解決在發展、收入分配、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等方面存在的權利、機會和規則不公平、不正義的問題。只有突破這道難關,才能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使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那時候,中國改革新出發所激蕩起來的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就更加可觀了;人民群眾的人生出彩的機會,就更多了。中國改革新出發也就在這種情況下,同人民群眾實現中國夢的追求,更加緊密地銜接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