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大學,有精神乃顯氣象

2014-09-26 08:59 來源:文匯報  我有話說
2014-09-26 08:59:54來源:文匯報作者:責任編輯:蔣正翔

  上海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陸建非

  摘要:大學的靈魂是大學文化,而大學文化的核心是大學精神。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追求卓越的創新意識、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等,都是大學最重要的、共同的精神支柱與價值信仰,這不僅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也是大學魅力之所在,更是大學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當今,中國高等教育進入歷史發展關鍵期,面臨著社會的轉型、經濟體制的蛻變、多元文化的交融,大學精神的培育、塑造和弘揚對于辦什么樣的大學、培養怎樣的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要“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大學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殿堂,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高公民道德素養、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增強國家、民族的文化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當前,推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充分發揮大學精神的導向作用,使其成為高校校園文化發展的價值源泉和精神動力。

凝練與引領:大學的文化責任與使命

  大學的概念通常被認為是“西學東漸”之后的舶來品,但事實上,我國西周時即有“太學”之名,漢代太學盛行,尊崇儒家學說、倡導通經致用。四書之首《大學》更是開篇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短短十六字,被稱為“大學”之三綱,由此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教育的核心理念。

  20世紀40年代在救亡圖存的危機時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再次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民德,在親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陶先生繼承經典文化之精髓而更新兩點,將知識者對社會與人民的關懷視為現代大學理念的根本。可見,中華文明的精神傳統與現代大學的精神追求不謀而合,共同開啟了我國大學真正走向現代化的新篇章。英國詩人約翰·梅斯菲爾德曾說過:“世間很少有事物能比大學更美。”大學是一套創新或創造體系、一個社會思想庫和智囊團、一座城市的文化高地、一位民族精神的守護者、弘揚者和豐富者。在我國,大學也被視作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被當做一個社會綜合實體。毋庸置疑,國內外大學,無一例外,都努力將自己建設成具有現代科學精神、傳統文化內涵和高尚藝術品位的社會組織機構。

  21世紀國際化背景下的大學新使命是什么?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世界各國大學的領導者不約而同提出了大學的新功能:大學除了要承擔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這些基本職能之外,還應積極發揮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作用,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實現人類文明的交融和傳承。因此,全球的認識是一致的:大學不僅僅是教授知識和技能的地方,更是傳承民族文化和人類文明、融合多元文化,實現跨文化交際的殿堂。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