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多元文化時代——培育兼容并蓄的大學精神
當代中國文化呈現多元特征。所謂多元,即每一種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獨立發展性,其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根據淵源不同可劃分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根據時代性質有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如按價值體系差異又可分為主流文化、亞文化和反文化。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和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各種思潮和文化理念蜂擁而來,使高校的文化現狀和表達形式呈現多元格局。比如當代中國在發生社會分化的同時,也在經歷文化分化,其結果就是相對于主文化而言的亞文化(subculture)的廣泛崛起,在校園中廣泛存在的社會階層、職業群體、同齡代族、方言族群、各國生源(包括外國留學生和外國教師)等都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校園亞文化。許多亞文化在各群體間互相交叉、交流、交融、交鋒。
在文化內容上,校園內各文化“群落”時常表現出彼此共享,和睦共處的狀態,但是,不同的階層和群體已經能夠按照自身的活動特點和精神訴求等塑造出各具個性的內涵和表象,形成屬于自己的文化特質。這對大學精神的塑造和培育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大學精神應提倡“學術自由、兼容并蓄”,這就要求高校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尊重多元文化現狀,打破傳統的一元文化格局,選擇新的文化目標,調整價值系統,構思相應的行為方式,樹立適應全球化進程以及多元背景的大學精神。
回歸高等教育本質——培育志氣相濟的大學精神
志貴高遠,氣貴雄渾,這是大學精神的高級境界。對于大學而言,其精神是歲月的積累,揚棄的過程,境界的追求,猶如一塊塊干柴,不時添加,不斷燃燒,慢慢聚成一股相對穩定的不滅火焰,這就是其批判與創新之意識,獨立自由之思想,社會關懷之傳統等,這些都是大學最重要的、共同的精神支柱。
大學精神的培育,要反映高等教育發展的本質和規律。第一,學術需要批判與創新。科學的特性就是大膽懷疑,小心求證;繼承傳統需要批判鑒別,舍粗取精,去偽存真;學術交流、文化交融需要批判與反批判的碰撞;創新知識、追求真理,需要不斷超越他人和自我,不斷批判他人和自我;推動社會文明進步,需要批判的精神,從而達到超越現實、實現理想的目標。第二,大學精神拒絕一切僵化思想和教條的禁錮與束縛。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始終強調獨立人格、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要求在自由的氛圍中進行自由的理性思考和學術研究,在開放的環境中實現科學的創新和發展。第三,大學精神因其職能還需具備社會關懷的特質。比如為社會培育適應性的高質量人才、為國家發展規劃和政府有效施政提供咨詢意見、對社會精神文明的參與和建設、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為社區文明提供示范作用等,大學與社會始終是哺育與反哺之關系。
傳承與創新:上海師大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大學文化的構建基礎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校園文化,同時校園文化也是大學精神的重要表現形式。校園文化包含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三個層面,核心集中體現為大學精神。具體而言,校園文化是特定時空中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不僅僅局限于一些社團活動,還包括校旗、校標、校歌、校色、校報、校園網站、校園景觀、校風學風、人際關系、輿論導向、心理氛圍、行為規范、規章制度等。高校是傳承、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陣地,作為立足上海、服務全國的一所以文科見長、教師教育特色鮮明的綜合性地方重點高校——上海師大,我們始終積極探索和大膽實踐如何更好地參與建設文化強國和推進上海文化建設的各項工作,建設富有我校特色的大學文化。
弘揚師大精神,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弘揚大學精神,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
十八大報告提出的12個詞高度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正、包容、責任、誠信”則是上海重點倡導的價值取向。我們始終在探索,屬于我們師大人自己的共同價值追求又是什么?我校首任校長、中國近現代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美國布郎大學博士廖世承先生曾經要求師范院校的每個學生“不單是要知識好、方法好,而且要有專業道德——有責任心、忍耐心、仁愛心、真誠、坦白、樂觀、謙虛、公正諸美德”。上海師大在60年的辦學過程中,形成了“師道永恒”的師大精神和“厚德、博學、求是、篤行”的校訓,這些都已逐漸深入到每一位師生員工精神深處,滲透在教學、科研、管理以及校風、學風、教風等各個方面,成為學校特有的品格和追求。
近年來,我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校的思想文化建設,既不斷繼承老一輩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又堅持弘揚當代優秀教師展現的高尚品質和職業操守,以此進一步凝練和提升師大精神,使其成為全校師生員工的精神支撐和內在動力。
我們堅守傳統文化,通過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東方女兒節等節日與節慶,以各種形式的活動使中華傳統文化在體驗過程中溫故知新,深入人心;校名、校訓、校歌、校標等是學校歷史文化的積淀,我們珍視原創,不輕易修改;我們重視儀式慶典的育人功能,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上,校青年交響樂團現場演奏國歌并配樂助興,讓師生感覺母校的藝術魅力和品位。面對多元文化交融碰撞,我們堅持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廣泛吸納先進的外來文化,通過舉辦各種國際學術和文化活動,如全年運行的“學思湖海外名師講壇”、兩年一度的“上海師大國際藝術節”等,在學校國際化進程中,推動和參與民間外交,實現中外文化交融,孕育創新靈感;同時,加強海外三所孔子學院建設,夯實我校華文教育基地,為國家漢語國際推廣戰略工程服務,扮演好高校文化和教育使者的角色;我們充分尊重中華主流文化與亞文化和諧并存,促進中國南北方、東西方地域文化之間的理解與認同,比如學校每年都要開展數十場“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京劇、昆劇、越劇、滬劇、肢體劇、黃梅戲、交響樂、爵士樂、民樂、芭蕾舞、民族舞、話劇、歌劇、音樂劇、喜劇等輪番登臺,廣受歡迎,培養了師生的藝術趣味和文化品位;我們也關注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的包容與尊重,例如每年學校部分師生和領導要與少數民族學生共度古爾邦、開齋等民族節日,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各類活動也為多彩多姿的校園文化平添了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