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作品應該而且能夠培養高尚的人
——訪著名作家、國家一級編劇 陸天明
核心價值觀不存在“有沒有”的問題,只存在“什么樣的價值觀”的問題
對于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群人,乃至個人來說,無論我們承認與否,價值觀都是客觀存在的。價值觀是解決人追求什么、為什么活著、怎么看待世界、怎么評價自己與社會的關系的問題。不論身處何種層次,人都有顯意識或潛意識的價值判斷的標準。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價值觀尤其不可或缺。所以有人說核心價值觀有總比沒有好。這一說法不準確!因為核心價值觀肯定有,任何一個人都有價值觀,不存在“有沒有”的問題,只存在“什么樣的價值觀”的問題。因此,對核心價值觀的討論和思考就很有必要。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一直主導著人民的思想,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它的弊端日益顯現。現在爭論的焦點是中國需要什么樣的核心價值觀。黨中央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好回答了這個問題。而優秀的文藝作品,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象表達和生動闡釋,能給人以思想上的啟迪和價值上的引領,在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
文藝作品應該培養高尚的人,而且能夠培養高尚的人。回憶當年,我們知青義無反顧地奔赴祖國的西北邊陲,要求去支援邊疆,建設偉大祖國,改變邊疆人民的窮苦面貌。
我們當時為什么會那樣義無反顧呢?這和當時受到的教育、讀得文學作品有很大關系,我們真的看了一批很好的作品,如《牛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年青一代》等,再比如習大大很喜歡的《怎么辦?》,我當年也特別喜歡,書里寫的是俄國一批接受了西方進步思想的貴族青年,立志推翻沙皇,打破農奴制,為俄國爭取民主。為了應付未來的殘酷斗爭,磨練意志,他們冬天不蓋厚被子,只蓋毛毯,在床單下面放鵝卵石,睡在鵝卵石上,被稱為十二月革命黨人。當時我看了很激動,認為這批青年有志氣,我們也要到祖國最需要最貧窮的地方去,改變祖國貧窮落后的面貌。
當年我們幾個志同道合的年輕人經常搞哲學研究會,交流讀書心得,思考中國向何處去,討論我們應該怎樣活下去、怎么辦。我們滿腔熱血,毅然選擇報名到新疆去。當時上海第一批知青報名3萬人,批準1萬人,大家都寫了血書。我們不是作為志愿者只待幾年,而是撤消了上海戶口,在大漠深處“駐扎”一輩子!街道黨委曾兩次通知我不要去,要我留在街道當干部,我當時是可以選擇不去。
當時,為了阻止我們去報名,有家長跪在我們面前,甚至有家長給女孩剪陰陽頭。從父母角度看,上海比香港繁榮,上海家長怎么能想象子女去荒涼的大西北,在孫悟空取經的路上過一輩子呢?
我們約定火車開的時候誰也不許哭。盡管站臺上親朋好友哭成一片,我們還故作堅強,假裝笑容揮手告別。但當火車開出站臺,看不到家人的身影,告別了上海,告別了黃浦江時,車廂里面開始哭成一片,大家高唱著“再見吧媽媽,別難過 莫悲傷”這首二戰時期蘇聯青年上戰場的歌曲離開上海。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那個場面很悲壯。
我當時去的是新疆兵團農七師130團11連,在那兒當農工種地,那里離團部還有5公里。當年連隊有很多北大清華北航的畢業生,雖然我們吃了很多苦,但知青的確對邊疆的發展,尤其是對教育起了很大作用。時至今日,兵團的基礎教育,也可以說比中國一般農村要強。現在兵團的團長政委這一代,相當一部分是知青培養的。兵團真正意義上的農場高中,也是我們知青開始創辦的。
所以說,思想上的“潛移默化”對我們后來的人生軌跡產生了很大影響。好的文學作品對人、對整個社會、民族和國家有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