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階段”的中國夢是共同富裕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使海內外渴望中國強大的炎黃子孫深受鼓舞。可以說,中華民族百年來的奮斗歷程,就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不斷追求實現夢想的歷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千千萬萬人民英雄為之浴血奮戰的解放夢終于實現了。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60多年里,中國已經跨越了兩個歷史發展階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了自立自強和脫貧致富的夢想。現在,中國處于第三個歷史階段,正在努力實現共同富裕的夢想。
新中國的第一個階段,我稱之為“匱乏階段”,從1949年到1978年。按2012年國際不變價格計算,在這個階段,中國的人均GDP從400美元持續攀升,但一直低于1000美元(見圖1)。“匱乏階段”的中國夢是自立自強。面對西方列強的敵視和封鎖,中國不得不勒緊褲腰帶。但是,依靠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且不說建國后僅3年,經濟就迅速恢復到戰前最高水平(其間還與世界頭號強國在朝鮮打了個平手),從1953年到1978年,GDP年均增長率也達到6.5%。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階段,中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現代國民經濟體系,并為后來的發展奠定了硬(基礎設施)、軟(勞動力的健康水平與受教育程度)兩方面堅實的基礎。
1979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上下,進入第二個階段——“溫飽階段”(見圖1)。與此同時,中國開始走上改革開放之路。“溫飽階段”的中國夢是脫貧致富:一方面千方百計扶貧減貧;一方面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大多數人的收入與消費水平。
如果按世界銀行的貧困標準計算,從1981年到2004年,中國貧困人口的絕對數量從6.52億降至1.35億,5億多人擺脫了貧困。而在同一時期,全球發展中國家貧困人口的絕對數量只減少了4億。也就是說,如果排除中國,發展中國家貧困人口數量不僅沒有減少,反倒增加了。難怪世界銀行在一份報告中贊嘆說:中國“在如此短的時間里使得如此多的人擺脫了貧困,這對全人類來說是史無前例的”。
在經濟發展方面,從1978年到2001年,中國GDP年均增長9.6%,大大高于前30年的6.5%。作為一個十幾億人口的超大、超復雜經濟體,中國連續20多年高速增長,這在人類現代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是名副其實的“奇跡”。
2002年,中國人均GDP達到約4000美元,進入第三個階段——“小康階段”。到2012年,中國人均GDP已跨越10000美元大關(見圖1)。1950年,中國的人均GDP不到美國的3%,現在這個比值已超過20%,并仍在快速攀升。“小康階段”的中國夢是共同富裕。為了實現共同富裕,國家對那些能切實改善大多數人福利的領域(如公共衛生、公共教育、公共住房、公共安全、公共交通、生態保護、基礎設施、文化藝術、科學技術)加大了公共投入,通過再分配的方式,盡力將與人類生存權相關的領域進行“去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