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國家治理與國家能力

2014-09-28 09:16 來源:《經濟導刊》2014年06期、07期  我有話說
2014-09-28 09:16:59來源:《經濟導刊》2014年06期、07期作者:責任編輯:蔣正翔

  中國“福利國家”的崛起

  如果有人在2000年前后說中國是“低福利”國家,那是有根據的。但如果今天仍有人認定中國是“低福利”、“零福利”,甚至“負福利”國家,那就是無稽之談了。大量數據表明,在過去10年中,中國出現了一次新躍進:社會保護力度的大大增強。這個新躍進,我稱之為中國“福利國家”的崛起。這個新躍進已經靜悄悄地給中國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它阻止了社會不公進一步惡化的趨勢;另一方面,它為降低人類不安全創造了有利條件。沒有這兩方面的變化,讓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就只是一句空話,社會主義就只是一句空話。

  中國以前沒有福利體系,但是過去10年左右,在涉及絕大多數民眾福祉的方面——最低生活保障、醫療保障、養老保障、住房保障、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等,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社會政策,其保障范圍越來越廣,保障水平越來越高,保障體制越來越健全。

  以醫療保障為例,新世紀之初,中國衛生總費用中個人支出的比重一度高達60%。這就是說,當時醫療費用的負擔主要壓在居民個人肩上。無怪乎當時人們普遍感到“看病貴”。這是因為,在上世紀最后十幾年間,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為民眾提供醫療保障的責任。但在過去十幾年,醫療衛生領域出現了引人注目的反向運動:政府財政與醫療保險支付的份額越來越大,個人支出的份額越來越小。到2011年,個人支出的份額已降至34.77%(見圖2)。中國政府正努力進一步降低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在2013年降至33%以下,至“十二五”(2011-2015年)末期將降至30%以下。值得一提的是,就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而言,中國現在不僅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40.8%),也已低于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40.5%),只是仍高于歐洲國家的平均水平(24.8%)和日本的水平(17.7%)。

國家治理與國家能力

  各種指標顯示,中國正穩步邁向“人人享有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目標。對于一個人口超過13億的發展中大國而言,這實在是了不起的成就!

  中國體制的四個優勢

  這些從事實層面體現了中國體制的特點和優勢。是什么呢?我認為有四個優勢。

  第一,有一個穩定的政治核心,而且這個核心能夠做決策。這一點很重要,有很多國家不可避免會出現一種局面——無法做決策。政治學最近幾年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理論叫veto player,就是“有否決權的玩家”。在一個政治體系中,如果有否決權的玩家很多,就沒法做決策。因為決策不可能在一個點上完成,而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推進,如果有很多的人在不同的階段有否決權,這一關否不掉,下一關也否掉了,決策就會無疾而終。從這個角度看,中國“有否決權的玩家”很少。在非常重大的決策上,中國真正“有否決權的玩家”恐怕只有政治局常委會。權力高度集中可能會產生問題,有潛在的危險。但它的優勢是減少了太多的“有否決權的玩家”掣肘的局面,在重大問題上可以做出決策。

  第二個優勢是,有一個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中國的決策者也好,各級干部也好,老百姓也好,有一種不像哲學的哲學,比如鄧小平的“白貓黑貓”理論,它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態度。因為有這樣的態度,遇到問題時,大家不是抽象地卷入意識形態爭論,而是認為,出現問題了,我要解決問題。這種意識非常重要,使得我們的體制有回應社會需求和要求的動力,能夠實事求是地針對問題,解決問題。

  第三個優勢也很重要,就是多樣性,中國的體制允許多樣化。中國立法跟西方國家非常不一樣,西方立法往往是議會通過一個幾百頁甚至上千頁的法律,要求全國各地按照這個法律來實施,美國的醫改法案就有上千頁。這樣只能讓律師非常活躍,其他人全都不知道怎么辦。

  中國立法的思維方式和西方是非常不一樣的。我們不是一上來就由全國人大立個法,這個法事無巨細、包羅萬象,然后強制全國去實施。我們是,有問題了,允許各地去試著解決,這就叫各地的實踐。還有一種方法是,當中央也不確定該怎么辦,那就先搞個試點,抓點帶面是共產黨歷來的方法。這些試點成功了,推廣;不成功,對全國的影響也不大。當年辦特區就是這樣做的,最早辦人民公社也是如此。一種叫實踐,中央說,要做這個,具體怎么做,各地去摸索;一種叫試驗,中央確定幾個試點,取得經驗再推廣。即使推廣也不是一刀切,允許各地因地制宜做出調整。所以說,這種多樣性成了我們的學習源,也構成我們一種獨特的學習方式。善于學習是中國體制的活力所在。

  第四個優勢是,中國體制有比較強的回應性。正因為有各種來自地方的經驗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所以能夠回應社會需求。最近幾年出現的政策變化是很好的例子。比如上世紀90年代末,大家談論最多的是三農問題。到了2003-2004年,國家先是減少農業稅,后來在2006年取消了農業稅,農民稅賦過重這種老的三農問題基本上解決了。然后大家開始講看病貴、看病難,上學貴、上學難。這幾年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正在解決,上學貴、上學難的問題也在解決?,F在大家又開始講養老的問題,希望得到妥善解決。

  養老保障以前國家只管城鎮職工,現在城鎮居民也管。農村有了新農保,已經有一億多人拿到了退休金。錢不多,一個月幾十塊,但出現這個勢頭是不得了的。這和新農合一樣,開始每人每年國家只給10塊錢,現在已經280塊了,增幅非???,覆蓋率達到99%;而且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是一樣的。新農保今后比新農合的增幅只會大不會小,因為養老是非常昂貴的。我們看這個變化過程,以前談論的問題現在不再談了,因為有些已經解決了,有些正在解決。這說明,這個體制對社會需求具有回應性。

  以上四點概括起來,是中國經驗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像中國這樣一個地廣人多、情況復雜的大國,用某一種方法來解決一個問題是不可能的,所以這種中國經驗對治理我們這個大國是非常適應的。這是中國為什么能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四個制度優勢。當然,事物都是兩方面的,這四個優勢在不同的時期由于某種原因也產生過一些問題。這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揚長避短,不使優勢變為劣勢。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