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國家治理與國家能力

2014-09-28 09:16 來源:《經濟導刊》2014年06期、07期  我有話說
2014-09-28 09:16:59來源:《經濟導刊》2014年06期、07期作者:責任編輯:蔣正翔

國家治理與國家能力(下)

  政體不是一個決定性的要素

  很多人批評中國的體制,把中國的一切問題都歸咎于體制,其實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他們說的體制其實只有一樣,就是政治體制,即政體。政體他們歸結到哪呢?就是有沒有自由的多黨競爭式選舉。他們的解決方案都是一個,就是推翻現行的政治體制,建立一個多黨競爭選舉的體制。

  這是一種典型的西式思維方式,我稱之為“政體思維”。2012年我編的一本書,《理想政治秩序:中西古今的探求》,就講這個問題。政體思維在西方是有傳統的,覺得政體是最重要的,英文叫form of government(政府的形式)。幾千年前古希臘人就這么看,從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甚至比他們更早的人開始,一直到后來的西塞羅、馬基雅維利,這一系列的人都強調政體。西方政治學研究的大量問題都是和政體相關的問題,比如民主能不能帶來經濟增長、能不能實現公平、能不能讓人幸福,等等。

  可以把這種思維方式叫做“政體決定論”,中國那些動輒講體制的人實際上就是政體決定論的思維方式。在他們眼里,一切問題都與政體相關,諸如經濟增長、社會公平、腐敗、幸福,不一而足。政體好,其他什么都會好;政體不好,其他什么都好不了。歐美、印度的政體好,因此那里不管存在什么問題,長遠來講都可以解決;中國的政體不好,因此不管取得了多大成就,長遠來講都是靠不住的,遲早必須轉換軌道。

  政體思維和政體決定論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其實似是而非。比如,在一些人看來,民主政體的特征是不同政黨之間的競爭性選舉,而這種政體是一個好東西。我在《民主四講》一書中提供的大量證據表明,這種政體與經濟增長、社會平等、人的幸福其實都沒有什么必然聯系。換句話說,政體未必有傳說中那種神乎其神的決定性作用。

  經常有人說,如果有了自由競爭選舉制度,國家就會變得多好多好。他們只講這種體制帶來比較好的結果的例子,比如西歐、北美。他們忘了,這些國家也正是當年的帝國主義國家、殖民主義國家,它們今日的富裕很可能與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有關。但是被西方政體思維方式忽悠,同樣采取這種體制的國家,不成功的例子也是大量的。這也就是為什么做大數據的、長時段的比較研究,得不出任何結論說,政體是決定性的。不管是政治體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還是對社會公平的影響,還是對人民幸福感的影響,大量的統計,跨時段、跨國家的研究,只能得出一個結論:不相關。所以,政體不是一個決定性的要素。

  西方政體思維與中國政道思維

  西方是政體思維方式,中國是什么思維方式?如同我在《理想政治秩序》中分析的,中國傳統的分析政治的方式,從來不講政體。它完全不是政體思維,而是政道思維。與西方哲人不同,中國歷代的先哲考慮最多的不是政體,或政治體制的形式,而是政道,或政治體制運作的目標與途徑。

  所謂政道,是指為政之道,就是治理的“道”。在中國古代典籍中,與為政之道相關的詞語隨處可見,例如,“政不得其道”,“有道之君”、“無道之君”,“君有道”、“君無道”,“國有道”、“國無道”,等等。莊子在《天道》篇中區分了“治之道”與“治之具”,前者指治世的原則,后者指治世的手段。

  政體思維與政道思維的不同在于,前者關注的只是政治秩序的形式,而后者的著眼點是政治秩序的實質。“橫看成嶺側成峰”,如果我們把西式政體的視角換為中式政道的視角,那么無論是回顧中國歷史上的政治,評判當代中國的政治,還是展望未來中國的政治,我們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最早注意到西方政體、把政體思維引入中國的是梁啟超。19世紀最后幾年,梁啟超讀了一些西方的書,發現西方講政體,非常興奮,頌揚“自由民政者世界上最神圣榮貴之政體也”。他很快把政體概念運用到政治分析中,說中國是個專制國家。“吾國民以久困專制政體之故,雖有政治能力,不能發達”。他“視專制政體為大眾之公敵”,認為把專制推翻,中國的問題就解決了。

  但是梁啟超也是中國最早放棄和批判政體思維的人。1903年他去美國走訪了8個月,那時正是美國的“鍍金時代”,是問題最多的時候。他很快就對這個自己曾經大加贊譽的“世界共和政體之祖國”大失所望,并得出結論:“自由云,立憲云,共和云,如冬之葛,如夏之裘,美非不美,其如于我不適何!”他認識到政體決定論是錯誤的,把視線轉向政體以外的其他因素,開始強調,政治的好壞不能光看政體,更重要的是道德。“政在一人者,遇堯舜則治,遇桀紂則亂。政在民眾者,遇好善之民則治,遇好暴之民則亂”。就這樣,他從政體思維轉向政道思維。

  辛亥革命后,政體換了,但善政不立。經過親身從政,梁啟超對民國政治大失所望,也對政體決定論更加懷疑,認定政治之根本不在政體。民國四年,他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彼帝制也,共和也,單一也,聯邦也,獨裁也,多決也,此各種政制中任舉其一,皆嘗有國焉,行之而善其治者。我國則此數年中此各種政制已一一經嘗試而無所遺。曷為善治終不可睹,則治本必有存乎政制之外者,從可推矣。蓋無論帝制共和單一聯邦獨裁多決,而運用之者皆此時代之中國人耳。均是人也,謂運用甲制度不能致治者,易以乙制度即能致治,吾之愚頑,實不識其解。”他的意思很清楚:改變政治的關鍵不在于改變政體;政體并非政治之本。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