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是中式代表型民主的核心所在
怎么代表?人們通常把群眾路線看作共產黨傳統中的民主決策方式,但群眾路線也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代表方式。回顧歷史,正是把群眾路線作為自己“根本的政治路線”和“根本的組織路線”(參見劉少奇中共七大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的中國共產黨把億萬普通老百姓第一次帶上了政治舞臺,而億萬民眾的覺醒是實現民主的先決條件。在這個意義上,美國學者布蘭德利·沃馬克把以群眾路線為特色的中國體制稱為“準民主體制”(Quasi-democratic system)是不無道理的。群眾路線是中式代表型民主的核心所在。
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關于群眾路線的論述比比皆是,毛澤東的一段概括最具代表性:
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在代議型民主中,代議士與民眾的關系集中發生在競選期間。一旦當選,具備了行使政治權力的正當性,代議士便獲得了自由裁量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來代選民做主。如果代議士在任職期間也會去接觸民眾,那主要是競選行為,為了博得選民的青睞,以便在下一輪選舉中再次當選。因此,他們傾向做那些有利于鞏固與擴大自己選票基礎的事,而對與鞏固、擴大選票基礎無關的事則不聞不問,哪怕這些事對民眾有利。對代議士而言,參與投票的選民才是爭取對象,才有接觸的必要;那些不參加選舉的民眾,則可忽略不計。通常而言,不參加選舉的民眾恰恰是底層的老百姓。
群眾路線不同,它要求各級干部“熱愛人民群眾,細心地傾聽群眾的呼聲;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眾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眾之上,而是深入于群眾之中”;“走到群眾中間去,向群眾學習,把他們的經驗綜合起來,成為更好的有條理的道理和辦法,然后再告訴群眾(宣傳),并號召群眾實行起來,解決群眾的問題,使群眾得到解放和幸福”。這里所說的群眾即人民大眾,與人民同義;而人民首先是指工農兵和其他勞動人民。
貫徹群眾路線對各級干部有相當高的要求,他們不能坐等老百姓上門,必須主動深入人民群眾。如果干部的群眾意識薄弱、群眾觀念淡化,即使他們走出去,也會“嫌貧愛富”,親近強勢社會群體。他們會熱衷于出席商務活動,四處去剪彩,與企業家吃吃喝喝、拉拉扯扯,甚至以輸送利益為籌碼而索賄受賄。這時,接觸弱勢群體就成了應付差事;或是作秀,造就出一些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表演者。這是群眾路線的軟肋,它過多地依靠干部的自覺性。因此,與群眾路線相配套必須有一整套機制,迫使各級干部不得不時時與基層的普通群眾打交道。要大力宣傳群眾路線,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使之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同時要把群眾路線的落實方式制度化,形成對各級干部的強烈敦促與剛性要求。
另一種迫使干部切實貫徹群眾路線的方法,是將群眾路線與公眾參與結合起來。雖然群眾路線與公眾參與有所不同、各有特點,但它們并不互相矛盾、互相排斥。公眾參與的相對優勢是,它有助于表達民意,對決策者施加壓力;群眾路線的相對優勢是,它有助于干部增強群眾觀念、了解民情、汲取民智。兩者不但不是對立的,而且完全可以搭配起來運用,使之珠聯璧合、相得益彰。例如,政府可以一方面促使干部貫徹群眾路線,一方面對勞動大眾進行政治上的增力(empowering),使他們組織起來,獲得參與決策的意愿與能力。這樣做,在勞動大眾的需求表達對決策產生較大影響的同時,其他社會群體的合理訴求也不會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