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萬勝
市場化改革以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中國農民開始了大規模、長距離和長時間的流動,農村土地逐漸地向部分農戶或企業集中,這個集中的趨勢在這幾年來呈加速態勢,農村的自然聚落或者說村落的性質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傳統的農村自然聚落或者說村落是在小農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它是若干農戶住宅和社會關系的聚合,在社會文化結構上往往是一個家族共同體,在功能上是生產空間與生活空間的統一體。今天,在村落的社會文化變遷的同時,村落功能的變遷也在同步發展,而且可以說是方興未艾,很值得重視。在這里,筆者特別提出生產功能和生活功能的關系問題,認為可以從這個角度來把握我國村落的性質及其區域差異。
兩種理想類型:農莊型和社區型
巨大的人口流動改變了村落中的人地關系,也就徹底改變了村落的基本功能。當前,中國大多數村落的生產功能都已經弱化,逐步集中到少數農戶或企業來承擔。近些年來土地流轉速度明顯加速,進一步推進了這個趨勢。村落生活功能的區域差異比較大,在人口導出地區,生活功能同時弱化,人口導入地區,生活功能則得到強化,還有大量的中間狀態。
這樣形成了兩種村落的理想類型,一種可以稱為農莊型的村落,另一種是社區型的村落。
農莊型的村落有這樣幾個特征:人氣衰微,常住人口明顯少于戶籍人口,常住人口的年齡結構不完整;農業勞動力嚴重短缺,依靠老年和婦女勞動力都不足以耕種全部土地;農地流轉或拋荒比例比較高,純農戶比例很低;村落的生活功能不完整,缺少有活力的自發組織,沒有村廟或祠堂,沒有小學或自治機構等,社區功能依附于中心村或者附近集鎮。其中最核心的特征是農業勞動力嚴重短缺,以至于“386199部隊”的經營方式都不能維持。短缺到這種程度,必然是人氣衰微的,農地流轉或拋荒必然會發展。
社區型的村落有不同的特征:人氣旺盛,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相當,或者多于戶籍人口;農業勞動力充足;平時生活在村落里的常住居民年齡結構比較完整;村落的生活功能比較完整,配套設施比較齊全,有商店、棋牌室、村廟或祠堂、某些自發組織,還有小學、衛生室或村委會等。其中核心的特征是相應的配套措施完善,各類勞動力充足。
有很高比例的村落其實都比較符合這兩種理想類型。比較典型的社區型村落一般分布在鄉村工業比較發達的沿海發達地區以及各地城鎮的郊區。在不發達的農業區,也有一些周圍有較多就業機會的大村莊,人口結構還保持的比較完整,生活功能比較完善。農莊型的村落在人口導出地區尤其是比較偏遠的小村落群中大量存在。我們在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江蘇、浙江、上海地區調研了34個村民組,其中,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之比低于50%的村民組有10個。尤其在中部地區的丘陵地帶,符合農莊型村落特征的村落占有很高的比例,這里人口流出徹底,農業勞動力短缺,土地不平整,水利不發達,土地流轉幾乎是零地價,拋荒比例高。農莊型村落往往是從農業型村落轉變而來,它的過渡型態是老人與婦女充當主要勞動力的農業村落。在幾年前,我們看到很多地方的農業都依靠老人和婦女來經營,近些年來,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和進一步流出,農業勞動力進一步短缺,使得土地向少數幾戶人家集中,或者流轉給企業。土地流轉使得人口外流更加便利,又進一步加速了村落生活功能的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