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村落狀況
還有大量的村落不太典型,在這些村落里,常住人口也少于戶籍人口,不能算是典型的社區型村落,但暫時又沒有出現農業勞動力短缺的情況,因此也不能算是典型的農莊型村落。至少有這樣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在一部分村落里,農戶家庭成員進行內部分工,一部分家庭成員常年務工掙得工資,一部分家庭成員繼續家庭經營,形成半工半耕的收入來源結構,維持農業生產的是“386199部隊”,土地流轉比例比較低。第二種情況是,在另一部分村落里,比如在某些區位優越的地區,比如在城市群的間隙或者城鎮的郊區,有條件向周圍的城鎮提供農副產品。農戶的主要勞動力都留在家里,一方面進行種養業生產,另一方面就近打零工或者季節性外出務工獲得工資補貼家用,保持了比較經典的家庭經營方式。兩種情況中農戶都必須兼業經營,只不過第一種是通過家庭內部分工來保持兼業,務農的務農,務工的務工,第二種是主要勞動力本身既務農又務工。第三種情況是,人地關系比較寬裕的地區,人均擁有的耕地、林地或水面的面積比較大,自然形成了適度規模經營,比如在水產資源比較豐富的海洋漁業村,或者東北平原的中北部,或者在南方丘陵山地的深處。這里天然就能留住較多的勞動力。
懸念比較大的是第一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中,“386199部隊”能否得到新的增援是決定村落前途的重要變量。關鍵就在于年老的農民工是否會回到村里種地,或者只是退休后頤養天年,退出農業。經過這些年的觀察,人們越來越相信那種本來不會種地的農民工將來不太可能回來種地,只是不知道老一代的農民工將來是否也不愿意種地。有一種情況是,隨著土地流轉的加速,他們即使想種地也未必有地種;或者隨著農民工社會保障等農民工市民化政策的推進,老一代農民工中也會有部分人選擇退休后在城鎮居住。
村落建設政策應有針對性
就農村社區建設來說,重點在社區型村落。農村社區建設該撒的胡椒面必須撒,該突出的亮點也要大膽突出。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村落都需要進行道路的硬化,因為這已經是農民生活的基本要求。但在道路硬化以后,財政是否還要進一步的投入呢?這是基層組織感到困惑的一個問題??梢钥隙ǖ氖?,首先應該搞好中心村的生活設施建設,提高配置,吸引周圍農民居住。這不能一概理解成是搞亮點。
就土地流轉來說,國家應該高度重視農莊型村落的基礎設施建設。農莊型村落的基礎設施往往薄弱,國家應該加大投入,通過土地平整、水利建設和機耕道建設等措施促進土地流轉,幫助實現經營的適度規模。同時尊重農戶之間小規模的自發流轉,幫助實現這種流轉關系的適度穩定。
我國的土地流轉從一開始就呈現出與一般規律相差別的形態。在土地私有的國家,城鎮郊區的居民更有能力保有自己的土地,因此土地更容易細碎化。邊遠地區農民流出比較多,而且地價便宜,容易出現大規模的農場。我們的情況是土地集體所有,集體和政府有能力采取半行政的方式推動土地的大規模土地流轉,各種農田水利建設的財政投入都投放在政府附近的平原盆地,使得這里的土地更有吸引力。而那些邊遠地區,卻由于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盡管地價低廉,卻難以流轉。但是由于人口的外流,土地流轉的必要性逐年增加,呈現的主導流轉方式,就是農戶之間的自發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