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大型特色活動與特色文化城市研究”首席專家、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陳圣來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以城市發展中的中國智慧為主題,表現出了“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中華文化精神與氣質
城市是貯存、流轉、創造文化的容器,而文化的多樣性、多元化是文化生生不息、繁衍綿延的基礎和動力。城市應該保護、體現和弘揚這種多樣性和多元化。城市要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自己特立獨行的秉性,力戒千城一面的同質化趨勢,固然可以從城市規劃設計、產業布局、建筑風格、遺產保護、景觀修繕等方面入手,然而還有一條路徑,即舉辦有特色的大型活動,也是鑄造特色文化城市的抓手。通過舉辦大型特色活動,可以錘煉、塑造城市獨具特色的品格、色彩、氣質與風范,既順應潮流,又不隨波逐流,保持對城市同質化侵襲的抗衡和粗鄙化污染的抵御。
一
大型活動通常是指根據某一主題在某一城市舉辦的具有相當規模和影響的階段性公眾事件。世界范圍沒有哪一年不舉辦大型活動,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南非的世界杯足球賽、印度的英聯邦運動會、溫哥華的冬季奧運會,以及戛納電影節、奧斯卡電影頒獎、格萊美音樂頒獎等等諸如此類的藝事、節慶、會展、論壇活動不勝枚舉。無論哪個城市舉辦大型活動,必然是這座城市的集體狂歡和集體參與,它會最大限度動員城市市民,以特定的行為方式介入,統籌城市各種元素,調劑城市各個層面,在這一階段,城市的組織秩序、管理協調、經濟實力、文化修養、生活水準以及市民素質等都得到充分的體現,這是城市能力的檢驗和釋放,也是城市個性的豐富和張揚,大型活動的袒露和開放,不可掩飾不可磨滅地會打上這座城市的烙印。在提升城市知名度和附加值的同時,無疑會催化和推進城市的某種特質,形成城市空間新的表現形式和形象特征。如巴黎舉辦世博會留下了埃菲爾鐵塔,北京奧運會留下了鳥巢,上海世博會留下了中華藝術宮,這些大型活動的遺留物,日后都成為城市的地標性建筑,為城市的特色文化增添了濃重的一筆。
有人認為,大型活動是一種城市的“文化救贖”,這種文化救贖某種意義上是城市重塑與再生的一劑良藥。歐盟從1985年開始進行的歐洲“文化之都”評選活動證明了這一點。從那時開始至2013年底,已有56座城市被授予“歐洲文化之都”稱號,這一榮譽不僅為城市帶來文化發展的機遇,也是城市振興、建立特色的絕好契機,它使每一座參與的歐洲城市轉變成一個巨大的舞臺,對城市原有的文化景點和設施進行差異化包裝、推廣和營銷,重新打造城市自我身份特征與公眾形象。如法國馬賽在申請“文化之都”時,承諾完成長達6公里的城市沿海區域改造,其中包括將舊港口倉儲改造成現代商業畫廊,將一座糧倉改造成擁有2200個座位的音樂廳。
歐洲文化之都設定的目標與任務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提高國際知名度、促進文化長遠發展、吸引市民參與、加強城市認同感、促進本地藝術家培養、促進歐洲文化合作、促進城市社區發展和經濟發展等等。這些歐洲城市既對上述目標和任務表示認同,同時又根據各自的城市狀況進行不同側重的目標設定。在當選的56座城市中,有像佛羅倫薩、雅典這樣的歷史名城,也有像巴黎、馬德里這樣的中心城市,更有像林茨、埃森這樣的老工業城市。每座歐洲文化之都城市的當選主題也不盡相同,布拉格是打造宜居之城,盧森堡是打造多元文化之城,赫爾辛基是打造孩子們的城市,雷克雅未克是打造文化與自然之城。圍繞不同的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項目也沒有固定與統一模式和形態,各個城市根據自身文化、歷史、經濟、社會、環境等特點進行策劃,充分尊重并體現了歐洲文化的多元。
二
文化是種積淀、傳承和接納,但同時更是種嬗變、創造和顛覆。文化強調差異性和多元化,這是文化的根和基礎元素,當這種元素被注入大型活動之中,定會爆發出色彩斑斕的火花。這也就是我們看到并贊嘆的悉尼、雅典、北京和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如此巨大的差異,而這些奧運會開幕式則充分張揚了舉辦城市的文化個性。接納和舉辦大型活動的城市從一開始就會亮出自己的獨特品格與優勢,并把這種獨特品格和優勢沉淀成城市的文化品質。
比如法國南部小城戛納,是個“15分鐘可以走遍”的海邊小城,自從有了戛納電影節,就此奠定了它在世界城市中不可撼動的地位與影響力。可以毫不夸張地講,電影節造就了戛納。戛納電影節又帶動了戛納廣告節、戛納電視節、戛納音樂節、戛納賽船節,支撐戛納旅游業、會展業等蓬勃發展,使之成為一個全年無休的城市。同樣是小城,阿爾卑斯山脈上的瑞士小城達沃斯,人口只有1萬出頭,卻擁有24000張床位的酒店供應量。因為每年的世界經濟論壇在此舉行,其成員是世界上1000家年銷售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私營企業,還有每年1000位到1500位政要、學者參會。隨著達沃斯論壇的聲名遠播,這一山間小城也就成為世界經濟論壇的品牌代名詞。瑞典的斯德哥爾摩當然比上述兩個小城大許多,也有不少值得炫耀的地方,但真正使這座城市享有聲望的是諾貝爾獎的年度頒獎儀式。每年12月10日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逝世紀念日,由瑞典國王親自給獲得物理、化學、醫學、文學、經濟學的獲得者頒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這是迄今為止權威最高的世界級獎項。斯德哥爾摩就此成為諾獎之城,不要說頒獎期間,即使在日常,世界各國的旅游者只要來到斯德哥爾摩,諾獎的頒獎之地是非去不可的。至于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是一個太有特色的城市,已不需要任何附飾物來彰顯它的特色。而上帝對其還是恩愛有加,從13世紀肇始的威尼斯狂歡節(又稱面具節),被定名為最高級別的節慶,到威尼斯電影節、威尼斯現代舞蹈節、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等等,多少桂冠頂戴、皇袍加身,然而自從1893年威尼斯雙年展開張,它就成為世界雙年展之母、全球200余家雙年展中的翹楚,去年威尼斯雙年展創下45萬觀眾、190個國家參展的顯赫記錄。
三
這些城市舉辦的大型活動都是轟轟烈烈、有聲有色,無形中也為每座城市留下一種積淀,彌漫在城市的每個空間,滲透在城市的每個細胞里,慢慢發酵,日久形成城市的一種氣質。這種氣質不僅僅取決于城市的設計布局、建筑風格、交通秩序、綠化環境、文化設施、商業層次、衛生狀況、公共服務等——往往一次大型活動會促進這些物質的有形的方面發生突飛猛進的改變,更在于市民的文明修養、道德氣度、價值追求、鑒賞水準以及生活方式等——這才是城市隱逸的靈魂所在。
對一個城市魅力的評價不僅是美學判斷,也是對這座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道德判斷和哲學判斷。由市民生活方式所形成的獨特城市氣質是曾經生活在這座城市市民的鄉愁,歷久彌新,足以使人陶醉一生。而一座城市通過舉辦大型活動,將提升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振奮城市精神,從而強化與優化城市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