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不同區位觀察村莊的多元演進
回顧中國城鎮化的實踐,不少地方通過大規模的舊村整體拆遷以推進所謂的“城鎮化”,提出了諸如“農村變城市”,“農民變市民”、“村莊變社區”等口號(楊萍、朱建芬,2004),認為“城鎮化的過程就是農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 轉變、農民向市民轉變的過程”(鄧建華,2011)。這些實踐做法和理論觀點已成為當前社會爭論的話題,對此,不能簡單地給出定論,而要根據處于不同區位的不同村莊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
處于發達地區城郊和工商業及旅游發達地區的村莊,周邊的城市發展競爭激烈,很多生產要素急于尋找發展機會和發展空間;而村莊很多資源有待進行開發,發展活力迫切需要激發出來。因此,發達地區的村莊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的機遇大于挑戰。這些地區村莊的發展是所在區域中心城市發展的組成部分,是所在區域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內容。但在村莊城鎮化進程中,鄉村文化流失嚴重,特別是江蘇省、浙江省的一些鄉村。以筆者參觀的常熟市支塘鎮蔣巷村為例[3],該村已成為一個實現了工業化、城鎮化的社區,而不再是一個鄉村社會。在大拆大建之后,鄉村的傳統文化和村莊風貌只能在商業化的陳列館里和景區復制的建筑物上看得到了,村民的房屋建筑和生活方式基本上與城市沒有差別。這可能是中國城鎮化的方向,但決不是中國村莊的發展方向。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新型城鎮化要“記得住鄉愁”。因為,“記得住鄉愁”的鄉村記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后防線,沒有“鄉愁”,就沒有民族的精神家園[4]。在現實中,浙江省、江蘇省等發達地區過去將古老的村莊拆掉,建成像城市一樣的所謂“新農村”,后來又花費數億元來復制一個個所謂的“古村落”,希望恢復鄉村原來的風貌與獨一無二的特色。就在最近,山東省啟動了“鄉村記憶工程”,明確要在城鎮化中搶救“鄉愁”[5]。這些做法,值得反思和總結。
處于中西部地區城郊的大多數村莊,資源要素無論是勞動力還是資金,特別是作為稀缺資源的土地,迫切需要為所在區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原始資本積累“輸血”。而不斷消滅村莊、消滅鄉村(高遠至,2013),其實質就是在傳統的城鄉二元體制慣性下繼續犧牲農村、犧牲農業、犧牲農民。所以,村莊的資源要素都是流出的多、流入的少,而城市的資源要素都是流出的少、流入的多。因此,處于中西部地區城郊的大多數村莊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的挑戰大于機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城鎮化最重要的稀缺資源就是農村的土地,而農村土地在城鎮化中的核心問題是其溢價的分配。當前農村的資源配置是由政府主導的,市場和農民均缺乏話語權,這造成大部分土地溢價歸政府所有。雖然取消農業稅改變了地方政府財政對農業稅賦的依賴,但目前的情況仍然是以農養政,只是在形式上由農業稅賦養政轉變為農村土地養政。這無疑激化了社會矛盾,使農村社會問題的焦點由農民負擔轉變為征地拆遷。這樣的所謂“城鎮化”,在農民看來,就是由政府統一開發房地產。其實質是城鎮化大躍進,是缺乏現實需求的造城運動。筆者在對河南省新農村建設的調研中了解到,新鄉市由縣鄉政府財政統一向當地的農業發展銀行貸款,再集中大規模建房,其中輝縣的這一貸款額在2.7億元以上,農民不愿搬高樓就采用免水電費政策(“超國民待遇”——財政部官員當時說)[6]。這明顯是地方政府在借新農村建設之名,快速推進房地產式的城鎮化運動。由于沒有根據不同地方的自然稟賦、歷史文化所體現的區域差異性和形態多樣性來設計,對村莊進行簡單的“推倒重來”以復制城鎮使農村沒有了“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點”(趙暢,2014),結果是“走過一城又一城,城城像農村;走過一村又一村, 村村像城市”(王敏,2011),城市不像城市、農村不像農村;造成“千城一面”、“萬鎮一面”甚至是“萬村一面”(劉效仁,2014)的中國城鎮化發展怪現狀。因此,像河南省這些作為民族歷史文化源頭的地方,必須盡快摒棄拆房遷墳的發展模式,因為這些舊建筑、舊墳墓是過去時代的記憶,有記憶才會有歷史,才會有民族的魂。
處于遠離城鎮、遠離工商業發達地區的傳統農業地區的村莊,除少數地區已初步發展旅游業外,絕大多數地區仍以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為主,是城鎮化、工業化輻射力和影響力難以達到的地區或很弱的地區,是城鎮化、工業化的空白地帶。在這些地區,勞動力是一個快速流出村莊的變量,而土地資源是一個穩定的、無法升值的常量。農村土地資源的城鄉二元配置導致了要素市場的扭曲,使這些地區的土地成為廉價的資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法成為村莊發展最具活力的要素。這樣一來,人力資源和科技、資金等資源均缺乏流入村莊的積極性,土地拋荒與村莊空心化成為這些地區一個日益嚴重的現象,多數村莊基本上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但這些村莊并非就沒有生機和活力。以筆者實地調研的湖南省懷化市溆浦縣思蒙鄉蝦溪村為例[7],這里除了特別讓人感受到貧困、感覺到勞動力在不斷流出外,良好的生態環境、優美的自然景色、特色的民族風情、古色古香的民居、鮮美的綠色食品同樣讓人感受至深,其最典型的特征是傳統、生態,其最大優勢就是青山綠水。在資源環境約束日趨強化的背景下,未被污染的生態資源是最寶貴的稀缺資源。工業化、城鎮化不斷加快的過程,也是這些村莊不斷增值的過程。因此,處于自然發展階段的這些村莊,在工業化、城鎮化中的挑戰與機遇交織。發展嚴重不足是這些村莊面臨的現實挑戰,未受商業文化侵襲的原生態自然環境和鄉土文化是這些村莊未來發展的重要資本。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村莊不發展就是發展。像湖南省的鳳凰古城,如果大拆遷,建設上海那樣的現代化建筑群,就什么特色都沒有了,肯定也不會有今天這樣的繁榮。不過,在城鎮化的進程中,這些村莊能守身如玉、守得住貧困與寂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