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規劃設計中突出村莊的自身特色
傳統村莊是自然發展和演化過來的,在自然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純自然的特色(亞文化)。現代人類活動已不容許這種自然發展和演化,所以有了規劃。因此,只有超越自然發展和演化,規避自然發展和演化的不足,規劃才有意義,這也更是村莊規劃的本質。
村莊規劃是立體規劃而非平面規劃?,F在很多村莊規劃明顯已經落后于時代的要求,只有經濟發展規劃、建筑發展規劃,沒有生態發展規劃、環境系統設計規劃,嚴重制約了村莊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村莊規劃要立足于城鄉一體化的時代背景,特別是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大背景。很多人向往鄉村的自然環境,卻不愿意去鄉村居住。其原因是什么?除了村莊的交通、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等公共設施落后外,網絡信息化服務、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滯后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村莊公共設施建設必須建立在城鎮公共設施向鄉村延伸的基礎上,如果將村莊與城鎮的交通等公共設施、信息化服務等現代服務體系對接起來,喚醒鄉村,將會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村莊經濟發展必須建立在城鄉產業對接的基礎上,全能的村莊是不存在的。例如村莊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產業鏈條也不可能全部在村莊建立。村莊生產的產品可以在縣城加工、在省城包裝、在京城乃至國外銷售。村莊的空間布局要以生命為核心,以人為中心,著眼于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四季的變化和鄉村自身的文化特色。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不同歷史,每個村莊的四季變化也絕不相同。因此,村莊規劃不僅是空間上的規劃,還應從多層面進行設計,例如土壤的結構,山、水、人等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要考慮到村莊獨特的歷史與文化因素,在從過去到現在的發展脈絡中,把握村莊未來的發展趨勢。規劃的關鍵不是為了完美,而是可行。規劃應以村莊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和中心,而不應殺雞取卵地以從村莊攫取資源為目的?,F實中,很多村莊的建設規劃僅僅追求設計的完美,而沒有論證其可行性,從而導致其無法得到實施。而有些村莊的規劃設計與建設實踐是脫鉤的,不少村莊規劃設計出來不是為了實施,而是為了對外招商引資的宣傳和爭取政府財政資金。
每個村莊都要準確把握其功能定位。在城鎮化進程中,村莊的發展途徑是什么?是文化旅游?是生態閑居?還是特色農業?陳錫文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具有幾千年文明史的傳統農業國家,農業發展歷史悠久,人多地少,“形成了一種非常獨特的社會現象:集村莊而群居,一個村莊幾十戶、幾百戶農民在一起,相互守望,相互幫助,用這樣一種村莊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因此,中國村莊的功能遠不止限于經濟方面,還具有社會、政治、文化、生態等多重功能。在南、北美洲和大洋洲,由于開發時間短(不過三四百年時間),又人少地多,其家庭農場規模很大,因而,農戶與農戶之間相距遙遠,難以形成村莊。在家庭的力量之外,農業生產活動主要依賴于企業化服務。不難看出,那里的鄉村更多地具有經濟發展功能[8]。相比之下,中國的村莊發展不應采取南、北美洲或大洋洲農村發展的資本運作模式,特別不能由外來的資本控制。非外來力量的村莊共同體應在村莊發展中占主體地位,實現村莊共同體共建、共享。村莊共同體應建立在村莊共同的文化基礎上,有長期形成的自我治理社會結構,有共同認同的發展方向。
什么是村莊的特色與優勢呢?村莊的個性特征與生俱來,是獨具特色的稟賦與優勢,是村莊的規劃立足點和發展定位。從形態規劃與形象設計上來看,村莊的普遍特點是藍天碧水,青山綠地,主色調是綠色,主旋律是生態。不過,每個村莊有不同的顏色,有四季變化的不同景致。與現代化的都市相比,村莊如果沒有了美好的生態環境,如果沒有了青山綠水藍天,還能有什么優勢?村莊之間的差異不僅體現在自然環境方面,更體現在文化方面。在中國歷史上,人們習慣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聚族而居,由此形成了穩定的村落。村莊里的族譜、祠堂、牌坊、民居、祖墳等與風俗、土地、村民成為村莊歷史和生命的重要載體,建立在家園、家庭、家人基礎上的鄉土情結成為村莊的共同文化紐帶。因此,村莊是有靈魂的,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每個村莊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也是不同的。而族譜、祠堂、祖墳、古樹、牌坊、石碑、石橋、村道等元素形成了村莊獨有的歷史記憶,承載著一代又一代留下的文化遺產,它們一旦被毀掉,就無法逆轉,村莊就成了沒有記憶和沒有靈魂的村莊。因此,村莊的文化特色與自然環境優勢一樣,是稀缺資源,哪些應該加以發展,哪些應該得到保護,都必須進行嚴格區分,必須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切切不可為了眼前利益殺雞取卵。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標志,有地理標志、物理標志、建筑標志等,這些標志或是一座山、或是一座祠堂、或是一條小溪、或是一棵古樹等,每個村莊的標志都不盡相同。例如,處于突出地理位置的一棵古樹也許就是某個村莊的特別標志,找到了這一棵樹就找到了這個村莊。在《一棵樹的村莊》一文中,楊河源(2013)描寫了自已位于廣東省佛山市的一個叫西楊家村的家鄉:“村子沒什么名氣,即使本鄉的人,稍微遠點的,未必就能一下子咬準位置,外鄉人就更難得知道名字了。但是,說起大楓樹下的那個村子,周邊方圓幾十里的人,幾乎沒有不清楚的,因為村子背后山坡上,站著一棵得兩個大人才能合抱的大楓樹,大楓樹就成了西楊家的標志了。”因此,在規劃村莊發展時,要尊重村莊的風土人情,保護鄉土村落的基本元素和 傳統形態,使村莊的發展呈現鮮明的特點與個性。如果村莊與城鎮一個樣,南方村莊與北方村莊一個樣,中國村莊與外國村莊一個樣,那就不僅是村莊自我價值的迷失,更是村莊生命的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