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中國農業走出“小農困境”之路

2014-10-10 08:55 來源:農民日報  我有話說
2014-10-10 08:55:24來源:農民日報作者:責任編輯:蔣正翔

從小農邁向家庭農場

——中國農業走出“小農困境”之路

  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 張云華

  隋唐以來中國的小農農業

  小農指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勞動從事小于其力所能及規模的農業經營的個體農戶。小農農業指小農經營的小規模農業。據經濟學家趙岡、陳鐘毅所著的《中國土地制度史》介紹,秦漢到南北朝期間的土地關系還不緊張,農戶經營規模為50-60畝,由于受農業技術條件所限,農戶無力耕種再多的土地,農業經營規模與農戶經營能力匹配,處于合理水平。按筆者的定義,當時的農戶還不算是小農。隋唐以后,中國人口增長超過耕地面積增加的速度,并且隨著農具、施肥等農業技術改進,人地關系開始緊張,人多地少的態勢日益明顯。唐朝實行均田制,一戶65畝為上限,且不論是否休耕,而農戶經營規模往往達不到這一上限。北宋初期,戶均耕地40畝。南宋時期隨人口增加,人均耕地迅速下降,農戶絕大多數耕種面積都在25畝以下。明清時期,戶均耕地更是逐漸減少。到1936年,戶均耕地只有18.4畝,農民人均耕地3.6畝。可以說,自隋唐以后,中國的農戶才稱之為小農,小農農業開始形成。

  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人口增長和農業技術進步,人地關系顯得更加緊張,小農經營規模更加變小。目前,中國農戶戶均耕地規模僅7.5畝,相當于歐盟的1/40,美國的1/400,不到日本和韓國的1/2。故中國農業是典型的低于人地關系合理水平的小農農業。另外,土地地塊零碎,戶均7-8塊,平均每塊土地只有1畝左右,廣西等地的許多農戶有十幾二十多塊地,多數地塊面積也就只有幾分,土地經營尤其高度小規模分散。

  照此,筆者的觀點是,唐宋元明清至今上千年來,農戶經營規模逐漸降至經濟上越來越不合理的低水平,農戶有能力耕種遠大于他實際耕種的規模,剩余的農業勞動力逐漸增多,農戶已經成為典型的小農,農業成為典型的小農農業。

  “小農困境”

  中國依靠精耕細作的小農農業一直養活著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但也不可否認的是中國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農業經營規模太小造成經濟不合理。戶均不到10畝的小農農業低于合理的農業經營規模,造成大量勞動力剩余、農業生產低效,單位面積上的耕種、收獲、施肥、打藥等農業生產成本增加。小農農業還不利于先進農業機械設備的使用,制約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縮小了農業生產收益空間。以種糧農戶為例,一畝地的單季收益二百元左右,按戶均7.5畝計算,收益不到二千元。若勞動力成本以市場計價,則從事農業算是自我雇傭,農業收益算是工資收入。筆者認為,中國小農農業陷入“小農低水平發展困境”,簡稱“小農困境”,即小農農業屬“薄利農業”(甚至是“無利農業”),不僅單位面積收益低,而且經營規模小則總收益也低,收益低反過來又限制了農業投入能力、降低了投入熱情,從而導致農業技術應用緩慢,土地經營粗放甚至撂荒。小農農業產出低、效率低、收益低、投入低,低水平循環,難以邁向現代化。

  進入現代社會,農產品的商品化屬性日益明顯,小農生產的農產品除滿足自家需要外還要在市場上出售,小農農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國內和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影響。尤其在農業全球化浪潮中,小農難以像在傳統農業中一樣“獨善其身”,其生產、需求、價格、效益都深受世界農業影響。近年來,國內糧價持續高于國際市場價格,小農和小農農業的自身困境因國際市場壓力加強。“小農困境”像一塊巨石一樣拖住了中國現代農業前進的腳步。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