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 張占斌
【摘要】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支撐條件和外部需求環境都已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增長正進入由高速向中高速轉換的新常態。新常態下,要更加注重增強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作用。擴大消費需求,培育新的消費形態和消費產業,加快釋放大國消費紅利,打造中國消費升級版,既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也是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第一,保持經濟平穩增長,擴大消費收入來源;第二,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夯實居民消費基礎;第三,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增強居民消費預期;第四,優化社會信用環境,提高市場監管能力;第五,放寬市場準入門檻,培育居民消費熱點。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中國奇跡”。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支撐條件和外部需求環境都已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增長正進入由高速向中高速轉換的新常態。新常態下,要更加注重增強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作用,充分發揮我國作為經濟大國的市場優勢、規模優勢和制度優勢,努力釋放大國消費紅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加快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邁進。
一、努力釋放大國消費紅利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戰略舉措
面對當前錯綜復雜、各種風險挑戰極為嚴峻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為保持和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迫切需要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著力點,就是要將擴大內需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要增強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主引擎作用,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
概括地講,加快釋放大國消費紅利的重要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促進經濟增長目標由大國向強國轉型升級。世界經濟強國的發展歷程表明,強國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內需。多數發達國家崛起的基本路徑是:在工業化初期,經濟增長較多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而到了工業化后期或完成工業化之后,國民經濟的增長更多轉向消費需求拉動。這是因為,在經濟起飛階段,由于缺乏資金,需要大幅增加國民收入中用于儲蓄和投資的部分,降低消費率。而當資本存量達到一定規模之后,就要降低儲蓄和投資,提升消費率。研究表明,美國、德國、日本等經濟體,其最終消費率均在80%左右,而2013年我國最終消費率僅為50%,迫切需要努力釋放大國消費紅利。
第二,促進經濟增長動力由外需向內需轉型升級。支撐我國三十多年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因為走的是外向型經濟發展道路,依靠世界市場的強大需求拉動國內經濟增長。但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尤其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世界經濟,呈現出“總量需求增長緩慢、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的鮮明特征,使得我國得以高速增長的外部需求出現常態性萎縮。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逐步改變過度依賴外需的經濟增長模式,充分發揮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逐步向以消費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作為經濟增長主動力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
第三,促進經濟增長質量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型升級。經濟增長質量是在經濟的數量增長到一定階段的背景下,經濟增長的效率提高、結構優化、穩定性提高、福利分配改善、創新能力提高,從而使經濟增長能夠長期得以提高的結果。當前,我國內需結構調整過度依靠產業投資,使得產能過剩風險逐步凸顯。以產業為例,統計數據表明,2013年粗鋼、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風電設備、光伏等產業的產能利用率均在70%左右,按照國際行業標準,這些產業已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我們通過加快釋放大國消費紅利,一方面可以積極消化部分過剩產能,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需求結構升級引導產業結構向中高端升級,促進經濟發展的提質增效。
第四,促進經濟福祉由非均衡向包容共享轉型升級。我們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加快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邁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積極釋放大國消費紅利,提高居民消費水平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題中應有之義。在新中國建立后的一段時間,為了獲得經濟建設的資本積累,我國很長一個時期推行的是“高儲蓄、低消費”的經濟政策,人民的生活消費水平并沒有得到相應提高。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我們不僅要注重GDP和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數量,更要注重大多數人民群眾的生活消費質量提升,實現經濟福祉由廣大人民共享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