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中國農業轉型之路探討

2014-10-13 10:07 來源:《國家治理》  我有話說
2014-10-13 10:07:08來源:《國家治理》作者:責任編輯:康慧珍

作者:中國農經學會副會長 劉奇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賦權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民逐步擺脫了“權力貧困”的尷尬,各項合法權益陸續得到保障。時至今日,本來不成問題的“經營方式選擇權”卻成了迫在眉睫的大問題,成為事關農業成敗的根本。

  前車之鑒:效法蘇聯的集體農莊,人民公社的歷史教訓慘痛

  新中國建立之初,社會進步顯著,生產力長足發展,但超英趕美、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激情不斷膨脹,由農業生產互助組到初級農業合作社,再到高級農業合作社,把公有制的實現形式簡單化為規模化。1958年開始,效法蘇聯集體農莊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如疾風暴雨般在全國推廣,不僅脫離了農村生產力水平的實際狀況,而且違背了農民自愿的原則,盲目追求速度和規模,給農業和農民造成了嚴重損失,國民經濟瀕于崩潰。1962年以后,人民公社作為一種制度和組織形式在農村固定下來,在以后的20余年里對農村乃至整個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政社合一的管理體制是大公社的一個顯著特點。沒有政社合一作保障,大公社所有制的建立與維系是難以想象的。公社所有權與政府在鄉村中的基層政權是完全重合的,因而公社所有制成了同級行政權的重要內容和附屬物。在這樣的體制下,公社所有制構成了政社合一的重要基礎,而政社合一又保障和強化了公社的所有制。公社體制中所有權對行政權的嚴重依附,使得行政權對經濟生活的干預成為理所當然。其所以能在較長時間內勉強維持,就是仰仗行政力量的強制和保障。政社合一是公社制度得以維持的支柱,有力、健全、發達的行政體系是公社制度的命脈所系。

  遠遠超過我國農村生產力水平的“一大二公”的公社所有制,其建立的主要動力來自于行政權力的鼓動與強制。人為促成的公社制度既違背了經濟規律,又束縛了農民的思想和行為,剝奪了農民的選擇權,扼殺了農民的創造精神,難以調動基層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因此必然遭到社會發展規律的懲罰,直接后果是農業生產的大衰退和嚴重饑荒。直到改革開放以后,農民才終于有了經營方式的選擇權,十多億中國人由此才真正斬斷了沿襲幾千年不得溫飽的代際傳遞。農業有了剩余,鄉鎮企業勃興,進而激發了城市國有企業改革,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構架。

  現實困境:仿效美國的家庭農場,一味貪大的經營方式暗藏危機

  效法蘇聯的惡果余悸尚存,仿美的熱浪又高潮迭起。今天,一些地方以極大的熱情引入美國的“家庭農場”種植模式,采取動員、誘導甚至強迫的辦法推行大規模土地流轉。但對于地少人多的中國廣大農村而言,土地只能適度規模化。

  在這種背景下,農村土地流轉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和焦點,熱炒的背后存在著明顯的認識誤區、行為偏差和利益誘導。一是在思想認識上,將加快土地流轉作為推進城市化的重要路徑,把土地規模經營等同于建設現代農業。一些人根據“富裕農民就是減少農民”的大前提,從宏觀的、理論的和邏輯的角度推理,得出“必須大搞規模化經營把農民擠出土地來適應城鎮化進程”的結論。二是在行為方式上,延襲“大一統”與“軍事化”的工作方法,片面追求政績。有的地方不顧群眾的意愿和利益,片面強調受讓方的利益,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搞硬性捏合或強制收回農戶承包地“壘大戶”。三是在利益誘導下,通過土地流轉實現“以鄉養城”和“以地生財”。隨著城鎮非農建設用地實行市場化出讓,土地出讓價格大幅上升,但向農民集體征用土地的補償標準仍處于很低的水平,土地出讓的價格遠遠高于對農民的補償。

[責任編輯:康慧珍]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