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州成功財經學院原院長 張強武,鄭州成功財經學院黨委書記 徐金安
目前,我國民辦本科層次高校已近400所,在校生達560多萬人。從高教發展趨勢看,到2020年我國將把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放在重要位置。英國《金融時報》2014年1月對MBA全球排行榜顯示,哈佛商學院第一,斯坦福商學院第二,倫敦商學院第三。主要從三個方面排名:一是理念創新。理念是思想,是精神,是靈魂;二是科研成果。科研是學術,是水平,是目標;三是校友畢業三年后平均薪酬。均酬是就業,是質量,是指標。這三個方面,本質上都是以內涵質量為標準來評價排名的。若要創建高水平民辦大學,可從上述三方面尋求路徑。
民辦高校的規模不宜過大
民辦高校目前普遍是廣招學生、有就業、無調研校友畢業三年后的平均薪酬。當前,廣招學生、能就業就行,似乎在民辦高校盛行。學生規模盲目擴張后,辦學資源、軟件跟不上,生均經費相對減少,使得不少高校不得不緊縮開支,減少必要的教學過程和環節,明顯的標志是,大量外招兼職教師,尤其是成本較低的在校研究生授課;隨意減少教學時數,早放假、晚開學,致使教學質量無法保證。
擴招、提高入學率意味著降低門檻,意味著生源質量的下降,最后,出現同一學歷良莠不齊的現象,好的被差的所連累,影響了高等教育的聲譽,給畢業生的就業帶來負面影響。有的院校認為學生畢業后能就業就行,簽個協議、蓋個章就充當就業率,不管薪酬多少;有的院校冒出一兩個拔尖人才,就以偏概全,不去過問平均薪酬。這種低水平的民辦高校終究要被淘汰。
要想校友畢業三年后平均薪酬升高,就必須在內涵質量上下工夫。短時間學生規模過大,談不上內涵質量提高。但是,我國多數民辦大學是靠學費來維持正常運轉的,如果在校生規模過小,學費入不敷出是不能生存的。如果規模迅速擴大,教師、管理人員增多,各種矛盾加劇,內部管理上必然存在隱患。這不僅考驗著系部和主管的水平和能力,而且對學院高層領導也是極大的挑戰。
科研應有高水平成果
民辦大學科研成果的現狀是:有論文,少致用;有致用,少探理。民辦大學應充分認識自己的定位是教學型技術應用型大學,要適應社會、服務社會。所以民辦大學的學術研究應提倡圍繞教學搞科研,圍繞辦學特色搞科研,圍繞應用技術搞科研,圍繞服務地方經濟搞科研。
當前民辦大學存在的問題,首先是熱衷于建了先進的重點實驗室,然而僅能驗證課堂教學的理論,卻少有通過科學研究形成高水平成果。如果在一定時期內無法研究出有影響的成果,它的存在代表不了學校的科研水平,只能成為一個招牌。其次是熱衷、炫耀教師的科研論文在全國甚至世界核心刊物上發表,但這只能是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理論水平,并不代表其價值,真正的價值要看成果是否得到轉化及轉化后的實效。即使是理論研究,也要看是否為更深入的研究起到鋪墊作用。
所以,我們應該研以致用,有較多的服務社會的精神。從這點看民辦大學的科研還有不小的差距。民辦大學的科研也不能以“致用”為學問的終極目標,如果這樣,往往會使一些智力活動止步于以實用為特征的技術發明,而少進行求真探理。進入學理探索,又是一流民辦大學科研的奮斗目標。
有理念還需有實踐
民辦大學理念的現狀是:有理念,無實踐;有實踐,無創新。不少民辦大學有校訓、有理念卻束之高閣。理念是大學的靈魂,是立校之本。理念、精神在當代應包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國家的教育方針,以及符合本校實際的個性特征的校訓。
以南京大學為例,南京大學歷史上的校訓是“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期待學子貼近實際、實事求是、服務社會。南京大學現在的校訓是“誠樸雄偉,勵學敦行”,“誠樸雄偉”是南大前身原中央大學的校訓,“勵學敦行”是現在的補充?,F在的校訓既體現辦學理念和目標,又體現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手段,就要塑造和發揚符合本身實際的、滿足時代及未來需要的精神,與時俱進,從而保持大學生命之樹常青。
當前有的民辦大學把理念、精神文化當成可有可無,明重暗棄,談不上尊重,學校的重大決策都是行政上說了算,顯然是不對的。黨委是民辦大學精神文化、安全穩定工作的領導者,是民辦大學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組織保障。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不斷深化精神文明建設,形成黨政齊抓共管的體制機制。學校行政負責人、辦學者應該對黨委會開展工作給予全力配合,大力支持。并且應該讓黨委參與討論和決定學校教學、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事項。學校的決策者、辦學者應認識到,有了精神作支撐,高水平民辦大學的教育質量、辦學聲譽、學科特色、社會評價等一切內涵質量才能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