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新特點·新對策系列專訪
混合經濟是最具活力的經濟制度
訪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
●不同經濟類型在主要指標方面有其各自的比重和特點。從就業來看,民營經濟作出了最大的貢獻。從稅收來看,國有經濟貢獻最大。全社會固定投資方面,國有和民營并駕齊驅。在資產、投資、收入和利潤方面,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活力不容忽視,它們也將是未來發展混合經濟的生力軍。
●對于國有企業,通過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資本為抓手,明確國企的功能和作用,使國有資本更加靈活地“服務于國家戰略目標,更多地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提供公共服務、發展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保障國家安全”。
新中國成立之后,到底建立一種什么樣的基本經濟制度?由什么經濟所有制成分組成?怎樣找到一種真正符合中國基本國情、適應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模式?如何處理公有制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的關系?這些終是中國領導人所面對、所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近日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經歷了60多年的不斷實踐與反復試錯,我們才真正確立中國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就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基本經濟制度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獨特的,還具有十分強大的優勢,這是因為它能充分發揮多種所有制的各自優勢,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迄今為止世界各國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經濟制度。
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模式已經形成
胡鞍鋼認為,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十分獨特的社會主義混合經濟。第一,具有十幾種經濟成分。根據不同所有制性質的投資主體共同出資、相互參股、聯合生產組建的企業,逐步形成了至少11種經濟成分,包括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股份合作單位、聯營單位、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營企業、港澳臺商投資單位、個體工商戶以及未被統計的非正規就業者或自雇者。
第二,非公有經濟已經成為就業主體、經濟主體和稅收主體。這就是為什么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首次將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視為“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存在決定了意識,而不是意識決定了存在。這個“存在”就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即中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謂“意識”,就是反映了中國的現實需求,即為世界1/4的勞動力創造就業崗位,顯然公有制經濟還無法滿足這一基本需求。
非公有制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基礎。目前我國非公有制經濟所占GDP的比重超過60%,稅收貢獻超過50%,就業貢獻超過80%,新增就業貢獻達到90%,約有70%的技術創新、65%的國內專利發明和80%以上的新產品來自中小企業,其中95%以上是非公有制企業。
胡鞍鋼認為,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超大規模,進入了歷史上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黃金發展時期”。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歷史只有30多年時間,卻是爆發式發展。
從私營企業與國有企業的各自優勢來看,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為例,2012年私營企業的就業比例為14.73%,國有企業的就業比例為8.92%;私營企業的稅金及附加比例為23.40%,國有企業為47.13%。顯然,私營企業的主要貢獻是創造就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發布的《全國小微企業發展報告》提供的數據,截至2013年底,全國各類企業總數為1527.84萬戶。其中,小微企業1169.87萬戶,占企業總數的76.57%。若將4436.29萬戶個體工商戶視作微型企業納入統計,則小微企業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市場主體中所占比重達到94.15%。小微企業已占市場主體的絕對多數。為此,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減輕稅負、助力小微企業成長,提出將小微企業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實施范圍的上限,由年應納稅所得額6萬元進一步提高,并將政策截止期限延長至2016年底。而國有企業的主要貢獻是創造稅收。這樣的話,兩者優勢互補,都對國家作出了各自的重大貢獻。
目前,多種經濟成分的共同發展模式已經形成,體現在:不同經濟類型在主要指標方面有其各自的比重和特點。從就業來看,民營經濟作出了最大的貢獻。從稅收來看,國有經濟貢獻最大。全社會固定投資方面,國有和民營并駕齊驅。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國有明顯少于民營,這充分表明了國有和民營的不同定位和特點。在資產、投資、收入和利潤方面,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活力不容忽視,它們也將是未來發展混合經濟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