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
——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的經濟戰略思想
作者:國家行政學院黨委書記 陳寶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加快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戰略要求。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同志的經濟戰略思想,把握機遇、科學發展、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實現中國夢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把握機遇,努力實現建設經濟強國的戰略目標
習近平同志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說:我堅信,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從經濟戰略角度看,就是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加快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
加快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要求。建設經濟強國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在經濟建設領域的具體化,這個目標彰顯了黨帶領全國人民走向全面小康、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意志和決心。當前,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但還不是經濟強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要求,是習近平同志經濟戰略思想的集中體現。
加快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是對歷史經驗與教訓的深刻總結。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歷經磨難。18世紀中葉以后,英國進入工業化時代,而當時的中國還處在農業社會和閉關鎖國之中,康乾盛世也不過是“落日的輝煌”。1840年,英國依托產業革命帶來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國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落后就要挨打,教訓極為沉痛。唯有加快發展,依靠強大的經濟實力,才能走向復興,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是歷史規律使然。
加快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選擇。國際經驗表明,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的經濟體,有些能夠實現跨越并逐步進入高收入階段,而相當一部分卻遲遲不能完成這個跨越,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2013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600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標準,已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2013年11月,習近平同志在會見21世紀理事會北京會議外方代表時表示,我們對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抱有信心。中國不會落入所謂中等收入國家陷阱。這樣的信心來自于我們正在努力建設經濟強國,著力解決技術創新不足、產業轉型升級緩慢、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等問題,并初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