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牢牢把握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要牢牢抓好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協調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設。縱觀世界近現代史,發展始終是實現經濟戰略目標的決定性力量。作為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發展始終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保持經濟合理增長,不簡單以生產總值論英雄。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防止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一味以生產總值排名比高低、論英雄。我們要辯證處理好生產總值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既不能不要生產總值,也不能唯生產總值,而是要通過完善宏觀調控、完善經濟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等舉措,使我國經濟增長穩定在中高速水平,使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優化經濟結構。習近平同志指出,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當前,我國需求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等存在明顯失衡,內需外需不平衡、工業比重過高且附加值較低、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城鄉發展不平衡、資源要素投入與生產率提高不平衡等問題十分突出。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經濟結構調整的內在動力,積極應對外部壓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實現沒有水分的增長。習近平同志強調,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外需和投資拉動,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不僅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和環境的嚴重污染,而且極易受到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敏銳把握世界科技創新趨勢,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另一方面堅持綠色發展,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約束下,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防控經濟風險,保障經濟安全運行。當前,從國際看,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不斷顯現,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速普遍下滑,世界經濟步入低速增長新常態;從國內看,經濟下行風險、產能過剩風險、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已影響經濟穩定運行。面對諸多風險挑戰,我們要按照習近平同志的要求,未雨綢繆,加強研判,精心施策,做到穩中求好、穩中求優。
深化改革,努力在推動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上取得突破
全面深化改革是習近平同志經濟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加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把改革開放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習近平同志指出,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關系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我國要實現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的歷史性轉變,就必須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各種所有制經濟的比較優勢,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激發各種所有制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
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習近平同志指出,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對于激發市場內在動力和活力、加快建設經濟強國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進一步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形成價格中的作用。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習近平同志強調,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市場要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政府不是退出、不作為,而是政府和市場各就其位。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求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加強市場監管,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穩定,促進共同富裕。
抓好財稅改革重頭戲,健全現代財政制度。習近平同志指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通過實施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促進陽光財政和陽光政府建設。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稅體系,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促進轉移支付制度規范化、法治化。
健全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積極穩妥扎實推進城鎮化。習近平同志指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我國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之間在居民收入、基礎設施建設、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積極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和城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