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呂 政
今年2月26日,習近平同志在京主持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提出了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指導思想和要求。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認清京津冀經濟發展的特點和面臨的主要矛盾,把握好三地經濟發展的定位和趨勢,研究推進協同發展的途徑和措施。
正確認識京津冀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差異
京津冀在地理區位上屬于相互毗鄰的渤海灣經濟帶。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市和天津市經濟快速發展,為河北省提供了廣闊的需求市場和勞動力就業機會,河北省也為京津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京津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從經濟發展階段考察,北京已進入后工業化發展階段,天津的工業化也基本完成,河北還處于工業化的中期;從社會經濟形態看,北京和天津是特大城市,河北是城鄉二元結構特征突出、人口超過7000萬的大省;在產業結構上,北京以服務業為主導,天津以加工制造業和港口服務業為主導,河北以資源密集型的重化工業和農業為主導。出現這種差異,有歷史形成的經濟基礎的原因,有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等客觀條件的制約,也有行政區劃體制機制不順的牽制,還有社會文化傳統的影響,不存在誰限制誰、誰阻礙誰的問題。
進一步明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目標定位
做好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頂層設計,需要明確這三個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同定位及其相互關系。
北京作為首都,其定位應突出國家政治與行政中心,不應再強調和擴大經濟中心功能。隨著體制改革的深化,政府審批項目將減少,資金權力將削弱,企業總部向權力中心城市集中、地方政府“跑部錢進”的必要性和機制將淡化。另一方面,北京作為全國高等教育和科技中心的作用也在發生變化。例如,中國科技大學從北京遷到安徽合肥,并沒有妨礙其成為國內外著名大學。大多數“985”高校不在北京,也沒有影響它們的發展和地位。2012年北京申請的專利數量占全國的4.5%,累計發明專利擁有量低于廣東。這些事實說明,北京只是我國重要的科技和高等教育中心之一。除了北京,我國已形成哈爾濱、沈陽、天津、上海、南京、廣州、武漢、西安、成都等多個經濟、科技和高等教育中心。應逐步推進北京的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和文化事業機構向其他區域轉移和分流。調整企事業單位機構存量有較大難度,要有一個過程,但增量必須從嚴控制。改變北京多中心的格局,有利于不同區域協調發展,有利于解決北京的城市病問題,有利于緩解華北地區生態脆弱和人口過度向北京集聚的矛盾。
天津應建設成為華北經濟中心。天津有臨海的區位優勢和完善的港口設施,有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導的現代工業體系,有發達的商業、貿易等服務業基礎,有可供開發的沿海灘涂和周邊土地空間,有與河北社會經濟聯系更緊密的歷史傳統。天津應繼續發揮沿海城市和現代產業體系完善的優勢,利用實施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國家戰略的機遇,以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導,建設成為經濟發達的世界級現代化大都市,并發揮對河北以及華北地區經濟發展的輻射與帶動作用。
河北的經濟發展應以繼續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為此,需要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發揮毗鄰京津的區位優勢,加快京津周邊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建設適應京津市場需求的工業品和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在建設和發展環京津經濟圈的同時,還應著眼全國市場和海外市場,培育在國內外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產業,擴大進出口貿易,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繼續減少和消除貧困,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