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交通運輸和物流體系
完善交通運輸和物流體系是實現協同發展的重要條件。經過幾十年建設特別是近20年快速發展,京津冀之間基本形成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大的交通運輸格局已不再是經濟融合的障礙,今后的主要任務是進一步完善交通運輸和物流網絡體系。一是消除地區之間的斷頭路和局部地區的交通運輸瓶頸。二是加快京津與周邊城市客運快速軌道交通建設,并與產業轉移相結合,以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引導京津市區常住人口向周邊河北的中小城鎮轉移。加強京津周邊中小城鎮基礎設施和文化、教育、醫療等社會公共事業建設,改變居民在京津上班、在河北居住而形成的“睡城”局面。三是加快毗鄰京津的現代物流體系和物流信息化平臺建設,促進京津商品倉儲和批發業向周邊轉移。
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關聯度
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關聯度是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目前的情況是,北京的制造業除首鋼搬遷到河北曹妃甸之外,從高端的航空航天產品制造業、集成電路制造業到中端的機械制造業、低端的建材制造業和服裝生產,具有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天津工業包括冶金、石油化工、基礎化工、機械制造、汽車、電子信息產品、紡織服裝等,也一應俱全;河北的工業以冶金、建材等重化工業為主導。三個地區的工業都自成體系,沒有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相互關聯的社會化分工。京津冀產業結構調整,首先應明確戰略目標,其次應有具體實施路徑,第三應把政府規劃引導與市場選擇結合起來。
北京應提高產業層次,收縮產業范圍,優化產業分工。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應敢于做“減法”,逐步壓縮直至放棄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業和用人多、占地多、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必糾結局部產業GDP的增減得失,也不必擔心一些產業收縮會對就業產生負面影響。北京就業機會減少,將會增加河北等地的就業機會,減少勞動力不合理流動,也有利于降低勞動力成本。在中高端制造業領域,應重點發展產品研發與設計、關鍵零部件制造和產品總成,降低企業零部件自制率,推動一般零部件制造業向河北等地轉移,形成專業化、社會化的分工體系。
天津制造業的比重顯著高于北京,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天津產業結構調整與北京的共同點在于都要積極推進產業升級,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產能,促進低附加值產業轉移,優化產業組織結構,通過專業化、社會化分工提高與河北的產業關聯度;區別在于天津既要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又必須堅持以發展先進制造業為基礎,瞄準工業發達國家先進水平,加強現有制造業改造和創新。
在河北的工業構成中,重化工業與輕紡工業的比例為8∶2。重工業比重過高,超出了華北地區自然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近來國內需求結構變化和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加劇了鋼鐵、建材等重工業的生產經營困難。在生態環境和市場環境的雙重壓力下,河北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更為艱巨。一是下決心淘汰鋼鐵、建材等高耗能工業的落后產能;二是優化重化工業的生產力布局,促進鋼鐵、建材、化工等重化工業向沿海地區集中;三是調整和優化企業組織結構,促進資源密集型重化工業的生產要素向生產技術先進和具有規模經濟效益的大型企業集中;四是發展與京津產業配套的零部件制造業和現代物流業;五是承接京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轉移;六是發揮毗鄰京津的地理優勢,發展面向京津大市場的農牧產品種養加產業,培育蔬菜生產基地,改變京津地區蔬菜供應依靠遠距離運輸的狀況。
河北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興產業發展,應學習和借鑒上海周邊縣市如昆山、張家港、江陰等地的經驗,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論行政級別,這些地區都是縣級市,但一些產業的競爭力甚至超過了上海,也不是靠開發房地產發展起來的。河北的白溝原來是京津冀三地交界、交通不便的窮鄉僻壤,卻發展成為我國北方地區重要的箱包生產基地和小商品交易集散地。許多地區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本地經濟主體的創造力和競爭力,政府的扶持政策是第二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