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人文橋梁,促進絲綢之路國家間合作的復興
國外專家普遍強調文化交流、青年交流、學者交流和民間交流的重要性。吉爾吉斯斯坦文化、信息和旅游部原部長蘇爾丹拉耶夫認為,沒有人文合作的發展,很難實現經濟合作的進步,希望通過人文橋梁,促進絲綢之路國家間合作的復興。德國專家建議與有關國家合作編寫歷史教科書,共同挖掘歷史文化遺產,加強文化認同感。同時建議借鑒波羅的海國家民間組織推動城市間人文交流,從而推動政府間合作的經驗,從軟性的外交中獲得持續不斷的政治動力,通過軟實力外交,消除硬實力的顧慮。
中外專家一致認為,旅游業是促進經濟合作和民心相通的重要抓手,可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先導產業。復旦大學亞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袁堂軍認為,旅游合作能讓雙方百姓更多了解對方國家,消除偏見和誤解,同時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有力推動經貿發展。
希臘教育部原部長季亞曼托普魯等提議設立“絲路文化之都”項目,每年由一個沿線國家組織文化活動,涵蓋文化科技展覽經濟合作,并進行定期評估,用標準化方式推行,市場化運作,建立人文交流長效機制,淡化“文化輸出”痕跡。歐洲一些國家,如希臘、西班牙等國都表示了主辦這類交流活動的濃厚興趣,可考慮與這些國家合作舉辦。
立足產業分工大布局,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
許多專家建議通過產業合作幫助沿線發展中國家實現產業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需要,以企業為載體搭建產業合作平臺,促進產業鏈對接整合,提高區域經濟深度融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葉海林認為,中越可以繼續推進農業貿易和農業生產領域合作,幫助越南發展臨海型初級重工業,可通過成立中越產業對接投資促進機構的方式促進合作。青島對外友協原會長趙雪芳建議借鑒青島橡膠谷公司在泰國、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建立橡膠產業集群,搭建產業平臺的成功做法,與東盟國家打好“橡膠牌”。
許多專家指出,目前互聯互通的主要問題是公路、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聯而不通、通而不暢。東南亞柬緬越等國港口基礎設施滯后,通關便利化程度較低,通而不暢制約經貿往來。我國多家港口企業負責人建議,利用我國港口企業技術資金優勢,“組團”投資港口建設并建設配套產業園,保證港口貨源。
專家們建議,政府應大力推動與“一帶一路”國家簽署地區多邊投資保護協定,放寬市場準入,擴大開放合作領域。為雙、多邊投資項目提供共同的法律保護和爭議解決依據。提升通關效率,降低商品流通成本。加快貿易和投資自由化與便利化進程,創造更加自由開放的貿易投資環境。
中國銀行戰略發展部研究員李建軍等專家認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與我國有良好的經貿條件和合作基礎,是人民幣邁向區域化進而實現國際化的第一“實驗田”。恰逢美歐金融危機引發東南亞對美元風險的警覺,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人民幣“南下”正迎來窗口期。袁堂軍等專家認為,人民幣“南下”需依托實體經濟,通過樹立我國在亞洲產業分工中的樞紐地位,推動貿易結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