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疑慮,不宜把絲綢之路的話語“戰略化”
專家們認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障礙和不確定因素主要是來自美國、俄羅斯和沿線有關國家的疑慮。減少疑慮、建立互信至關重要。可考慮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善用恰當話語體系,闡釋倡議內涵。國內專家普遍認為,要突出“一帶一路”和平、包容、共贏的發展理念;強調政治上相互信任尊重,經濟上平等互利共贏;“一帶一路”不是“中國經濟擴張”,也不是“中國一家獨大”,更不是謀求海洋霸權,不謀求地區事務主導權和勢力范圍。
鄭永年認為,國內有些研究和話語經常把經濟活動戰略化,用戰略甚至是軍事戰略的概念來描述中國的對外經貿策略,用“西南戰略大通道”“橋頭堡”“西進”等概念,給地方政府或者企業的貿易投資行為人為添上戰略色彩,把本來可以成為軟力量的東西轉化成硬力量了。印度對“西南戰略大通道”很警覺,擔憂中國會損害印度國家利益。東盟國家對“橋頭堡”也很警覺,認為這個概念包含過多的軍事因素。俄羅斯則對中國的“西進”非常擔憂。從歷史上看,絲綢之路的核心是經貿,其性質是和平的。他建議不要把絲綢之路的話語“戰略化”。曾任駐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國家大使的姚培生也表示,應強調中國不搞單邊主義,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避免使用“西進”“崛起”等帶有單邊色彩的概念引起外界疑慮。
第二,兼容并蓄,對接現有區域合作機制。絲綢之路經濟帶上,俄羅斯是最具影響力的大國。目前,俄主導的機制有關稅同盟、歐亞經濟委員會、跨西伯利亞運輸委員會等。中亞地區影響較大的合作機制還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8年啟動的“綜合研究絲綢之路——對話之路”項目;日本的“絲綢之路外交”、美國的“新絲綢之路”計劃以及“北南走廊”計劃。歐盟前駐華大使安博指出,俄羅斯對蘇聯國家持有“主權有限論”,會對中國的進入保持警惕。中國若強調在“一帶一路”中與俄羅斯合作共贏,應會得到俄的支持。
“海上絲綢之路”面臨美國參與的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以及日本、印度等地區大國主導的多、雙邊機制的競爭,加之南海領海主權爭端,情況更為復雜。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向陽認為,“一帶一路”具有合作方式的多元化和合作對象的開放性兩大特征,其兼容并蓄的優勢,可以實現與現有區域機制的對接。
第三,擴大與各方的利益匯合點。多位專家建議,我國應與沿線各國當地企業、西方企業以及相關國際機構合作開發,通過構建多方利益共同體,減少外界阻力和疑慮,降低政治風險,提高合作的可持續性。如應善用多邊金融機構,聯合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共同為大型項目提供融資。我國倡議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應采取開放式的合作模式,形成多邊協作的金融平臺。鄭永年認為,絲綢之路的開放理念要體現在操作層面,首先要向合作國開放,讓當地社會和老百姓分享發展成果;也要向其他國家開放,讓有能力的外國公司都能參與到這個大構想中來,共同把這個構想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