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敗與“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之間有什么關系?
原鐵道部部長劉志軍在法庭受審做最后陳述時聲淚俱下,獨自說了十多分鐘,“感謝黨這么多年的栽培,感謝辦案系統的教育,自己犯了這樣的錯,確實是因為放松了自己的學習和思想警惕。本身應該利用自己的能力為中國夢、為鐵道貢獻自己的能力。現在感覺對不起家人”。不少腐敗分子落網之后,反思自己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源時常常像劉志軍這般表白。在我們黨的話語系統中,黨的教育、組織的栽培、群眾的信任、家庭的幫扶、個人的努力,是一個人成長為黨的干部的重要因素,這也是絕大多數干部的共識。其中黨的教育重在理想信仰信念,重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重在事業觀、權力觀。一些干部平時不重視理論學習,甚至認為理論學習太空洞,解決不了現實問題,進而放松了人身修養、人格塑造,很快就在心理上解除了黨性要求防線,官德自律底線,經不起外部世界的物質誘惑,奉行及時行樂的人生哲學,出現意志消沉、信念動搖、情趣低俗、玩物喪志等現象。
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就可能導致政治上變質、精神上貪婪、道德上墮落、生活上腐化。所以,我們認為,新形勢下的反腐敗斗爭會讓我們黨的干部重新認識理想信念的力量,增強“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自覺。同時,只有堅持抓好思想理論建設這個根本,我們的干部才能從心理上“不愿腐”,才能達到反腐敗“治本”的目的。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與反腐倡廉建設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解決的突出“四風”,即 “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其中,“形式主義”是腐敗產生的思想根源,“官僚主義”是腐敗滋生的組織因素, “享樂主義”是腐敗出現的社會誘因,而“奢靡之風”則是腐敗的直接表現,又是走向腐敗深淵的入口,所謂“奢靡之始,危亡之漸”。
所以,一方面,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解決的問題實質上就是在消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創造出高壓反腐的社會氛圍,擴大了高壓反腐斗爭每一項重大舉措的社會影響力和震懾力。另一方面,反腐敗斗爭也保證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質量,“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等方法在使用過程中,因為有高壓反腐敗斗爭中的諸多反面典型,尤其是一些領導班子內部出現的反面典型做對照,而能對癥下藥、有的放矢。不少干部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表示自己確實是出了汗,紅了臉,有的還流了淚。應該說,這與高壓反腐敗斗爭的警示效應是分不開的。總之,從反腐敗斗爭的基本方式看,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重在“教育”,高壓反腐之勢重在“懲戒”,兩者相輔相成,使黨風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不敢腐”、“不能腐”、“不愿腐”三者之間有什么關系?
黨的十八大之后掀起的高壓反腐敗風暴使全國人民的精神為之一振,對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更加充滿信心。但是,也有人對黨內反腐敗斗爭的前途表示悲觀,從黨內過往,甚至中國古代如明初反腐敗歷史出發,認為這不過是一陣風,過去之后還會依然如故,靠抓幾個腐敗分子,根本解決不了問題,還是“治標”不“治本”。還有些黨員干部在“八項規定”頒行之初,以為只是一陣風,很快就會過去。但隨著風聲越來越緊,且風力沒有減小的跡象,而且一些頂風作案者均受到了黨紀的嚴厲處分,就開始放出公務員隊伍出現“辭職潮”的風聲,以此表示消極的反對態度。更有少數問題官員,心存僥幸,盼望這次反腐敗風暴早點結束,自己能夠蒙混過關,凡此等等。在我們看來,這些想法、看法、做法,都是對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反腐敗斗爭決心、信心,以及黨中央的戰略部署缺乏了解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