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4日電十八屆四中全會于23日下午閉幕,微信公號“智谷趨勢”刊文認為,四中全會公報釋放出不尋常信號,其最大的變化是在指導思想的表述上。此次公報與去年三中全會公報相較,指導思想由“三”變“四”,表明現任最高領導人的思想體系已經納入到最高意識形態理論體系之中。
1、指導思想由“三”變“四”
四中全會公報最大的變化,是在指導思想的表述上。對于中國政治而言,指導思想的變化往往透露出重大信號。比如何時不再在會議文件中提“毛澤東思想”,何時寫入“三個代表”,都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節點,標志著最高領導人建構意識形態的戰略意圖。
此次公報與去年三中全會公報相較,指導思想的表述上,在“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之后,加上了“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指導思想由“三”變“四”。這是中共最高規格會議文件中首度將“習的講話精神”與已經載入黨章作為中共指導思想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相并列。
這一變化表明,現任最高領導人的思想體系已經納入到最高意識形態理論體系之中。更引人注意的是,至今高層沒有表現出任何對“講話精神”進行類似“三個代表”或“科學發展觀”那樣的命名的跡象,未來會否能出現將現任領導人的姓名嵌入執政指導思想的情況(比如毛澤東思想),有待觀察。
2、“黨的領導”詞頻創新高
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中,一共出現了13次“黨的領導”,而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次中央全會公報中從未出現過10次以上,去年的三中全會公報中只出現了5次。公報并且首度寫入“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這表明中國的法治建設旨在強化執政黨的權威,而非推行西方式的政治體制。
3、“反腐敗”僅出現一次
出乎公眾意料的是,四中全會公報全文只在總結一年來工作時提及一次“反對腐敗”,而在關于法治建設的具體論述中無一處“反腐敗”字樣,而此前外界預期將對周永康、徐才厚進行處理,也未見相關內容。這并非表明高層對“反腐敗”不重視,很可能說明高層將“反腐敗”作為和“依法治國”相并列的頂級命題,將在未來專門開會研究。目前來看,明年的五中全會可能會作出對周、徐等人的最終處理決定,屆時是否會打破慣例在討論五年規劃之外專門涉及反腐敗問題,引人關注。
此外引人注意的是,此次全會確認中央政治局對原成都軍區副司令員、中央委員楊金山“開除黨籍”的處分,這是對楊金山案件的首次公開。
一般情況下,官員落馬的消息不會通過中央全會首次宣布,中央全會只是對已有案件履行程序性手續。這次楊金山案的消息披露大異常規,通過中央全會曝出,顯示出軍隊治理的復雜性。此前,對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徐才厚的處理也打破慣例,高層在對其立案調查時并未對外公開,公布時就已進入“開除黨籍”的處理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