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范玉剛
“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早在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就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其他許多問題也就不易解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新的時代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一、文藝的大發展不能缺失靈魂
無論在革命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文藝都扮演著積極的社會角色和擔負重要的文化使命。在新的環境下,文藝更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支撐力量。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文藝創作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極大地繁榮了文藝市場,無論是新聞出版圖書發行、影視劇生產、動畫卡通的制作,還是舞臺表演藝術、美術雕塑創作、雜技、民間藝術,以及網絡文學和手機文藝等新業態新形態,都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藝生活。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差異化、多樣化的作品不斷滿足大眾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市場競爭中涌現了一些既有口碑又有票房與點擊率的文藝精品。
但是我們也看到,在文藝市場上也出現了一批低俗、庸俗甚至惡俗的作品,一些從業者誤讀、扭曲市場,片面理解文藝的屬性,單純追求感官刺激;在文藝創作方面,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同質化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從根本上說,文藝創作不能缺失靈魂,人是藝術表現的中心,人的靈魂是唯一有資格通過藝術實現美學的完滿呈現。文藝的靈魂鮮明地體現在創作的人民性上,文藝發展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作品中能否流淌出人民的情感,從中感受到人民的體溫,能否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這在根本上取決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
二、以創作優秀作品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復興的歷史拐點,需要文藝傳達時代的心聲,需要藝術家為人民放歌,需要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和提供力量支撐。作為時代的表征,偉大的時代就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只有那些能為廣大人民大眾認可的、能夠產生廣泛影響力的優秀作品,才能構成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軟實力。在時代精神召喚下,文藝發展要以創作優秀作品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布局文藝發展,豐富百花競艷的人民精神家園。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優秀的作品不是抽象空洞的,它有著人民的情懷、涌動著民族的家國愛恨,既立足現代,又有著歷史的底蘊和文化返鄉的眷顧。文藝創作的活力和激情從哪里來?這就是對人民,要愛得真摯、愛得徹底、愛得持久,要深深懂得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道理,深入群眾、深入生活,誠心誠意做人民的小學生。縱然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惟此,才可以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
三、時代向文藝工作者發出深情的召喚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臺,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的文化發展新格局,從而促使社會主義文藝大繁榮。文藝在本質上并非個人的喃喃獨語或者無病呻吟,而是一種社會化的人類的情感,藝術創作和創造是以個性化的審美表達融入普遍性的社會情感結構中,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環節和維度。
時代向文藝工作者發出深情的召喚,文藝要反映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這樣的文藝作品才能有利于增強做中國人的底氣和骨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創作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我們要深刻領會這一精神,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有了文化的支撐,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才會持久。因此,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寫盡人民的情懷與夢想,中華文化必定迎來大繁榮大發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