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汪同三
2013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面對復雜形勢,經歷了嚴峻考驗,取得了重要成績。目前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經濟發展具備諸多有利條件。但受短期因素和長期因素的共同影響,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科學判斷經濟形勢,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就能趨利避害,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現年初制定的各項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我國經濟基本面良好,同時面臨下行壓力
我國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態勢,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從經濟增長看,2013年GDP增長7.7%,與上年持平;2014年前三季度GDP增長7.4%,繼續保持平穩健康發展態勢。從產業結構看,2013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分別為4.0%、7.8%、8.3%,其中第三產業增速最快,占GDP比重達到46.1%,超過第二產業所占比重2.2個百分點,首次在三次產業所占比重中居首,提前完成“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結構調整任務。2014年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9%,增速繼續快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到46.7%,經濟結構繼續優化。同時,就業狀況持續改善,2013年城鎮新增就業1310萬人,創歷史新高。2014年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超1000萬,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幅度遠低于預期,物價水平保持穩定。
經濟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存在下行壓力。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依然錯綜復雜,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并存。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復蘇仍然存在許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全球經濟正在經歷深度調整,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從國內看,支撐我國發展的要素條件在發生深刻變化,經濟運行深層次矛盾凸顯,正處于結構調整陣痛期、增長速度換擋期,到了爬坡過坎的緊要關口。當前突出的問題是經濟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經濟增速下行壓力明顯,保持適度增速難度較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可以從一些主要經濟指標看出來:2013年我國GDP增長速度雖然保持了與2012年相同的7.7%的較高水平,但反映實體經濟增長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際增長速度為9.7%,比2012年降低0.3個百分點;2013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19.6%,比2012年下降1個百分點,其中反映實體經濟狀況的制造業投資增長18.5%,比2012年下降3.5個百分點,是2000年以來的新低。2013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際增長11.5%,比2012年下降了0.6個百分點。2014年1—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8.5%,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速為16.1%,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為1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9%),與上年同期相比均有所減少,反映出較為明顯的經濟下行壓力。使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艱巨任務。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目前消費者價格指數與生產者價格指數的“剪刀差”進一步擴大,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趨于平穩的同時,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已超過30個月連續下降,二者變化趨勢的持續背離顯示實體經濟增長存在困難。
經濟下行壓力會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必須高度重視。首先,會增加化解產能過剩的難度。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而化解產能過剩需要保持適度經濟增長和有利經濟環境。其次,會增加財政金融領域的潛在風險。經濟下行必然會對財政收入帶來負面影響,加大緩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的難度。經濟下行會引起銀行不良資產率上升,不利于保持信貸供求平衡,增加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融資困難。第三,會增加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的難度。經濟下行壓力如果長期得不到緩解,就會擠壓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空間,進而影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和全面深化改革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