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紀委駐文化部紀檢組原組長 李洪峰
【核心觀點】從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兩次全會、兩大目標,相輔相成,相互貫通。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然要求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從本質上說,就是實現國家治理的法治化。科學治理必然要求依法治理,依法治理才能實現科學治理
繼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和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為建設法治中國而奮斗,這是我國國家治理的歷史性進步、革命性進步、世界性進步。
實現國家治理的法治化
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從本質上說,就是實現國家治理的法治化。
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包括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從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兩次全會、兩大目標,相輔相成,相互貫通。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然要求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從本質上說,就是實現國家治理的法治化。科學治理必然要求依法治理,依法治理才能實現科學治理。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國家治理法治化,必須高揚社會主義法治旗幟,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讓法治成為國家根本治理理念,成為社會共同信仰。為此,既要搞好頂層設計,又要下大力氣加強基礎工作。要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規章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建設法治社會是建設法治國家的根本基礎。必須建立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推動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法律援助體系,健全司法救助體系、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建立健全社會矛盾預警機制、利益表達機制、協商溝通機制、救濟救助機制,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利保障法律渠道。
實現國家治理法治化,核心是處理好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三者關系。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一條基本經驗,也是我國法治與西方“憲政”的根本區別。樹立牢固的黨的領導觀念、牢固的人民主體地位觀念,同樹立牢固的法治觀念是完全一致的,不能割裂開來。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最根本保證。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做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