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必須提高綜合國力與國際競爭力,這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根本所在。要提高綜合國力與國際競爭力,就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因為這是造成中國經濟內外失衡的根本原因。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要進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深化行政審批體制和投資體制改革,嚴格界定政府審批和投資范圍,完善投資項目的審批、核準、備案和問責制度。二是要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在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促進了經濟增長,壯大了國家經濟實力,但面對新形勢和新任務,出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國有經濟結構調整、破除壟斷、提高經濟效率的需要,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仍有待于進一步深化。三是要深化城鄉二元體制改革。不抓緊推進這方面的改革,不僅不能使農村居民充分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而且就業壓力只會越來越大。為此,需要加快城鎮化、加快分流農村人口,使農村勞動力在城鎮中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第三產業在GDP中所占比重的擴大而得到就業機會。就業問題一旦逐步得到解決,就業壓力下降了,我們就不必再被高增長率所困擾了。一味追求高增長率,只能使經濟增長質量降低、使中國經濟運行中的風險增大、使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阻。
其三,必須提高國家產業競爭力。產業是國民經濟的載體,產業的發展對于增強國家競爭力起著決定性作用。中國只有遵循比較優勢的原則,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合理配置經濟資源,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才能分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利益,在國際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一是要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力開發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支持開發重大產業技術,構建自主創新的技術基礎。二是要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要繼續依托重點建設工程,通過自主創新、引進技術、合作開發、聯合制造等方式,提高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水平。三是要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鼓勵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制造業,引導和推動鋼鐵、水泥、造紙、裝備制造業等領域企業的兼并重組。四是要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物流、信息、法律、會計、知識產權、設計、教育培訓、咨詢等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文化、旅游、養老服務、社區服務等需求潛力大的產業。五是要加快發展海洋經濟。不僅可以有效緩解陸域經濟面臨的資源與環境壓力,而且可以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提供有力的資源保障。六是要實施自主創新戰略。要把推進自主創新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幅提高科技進步和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其四,必須建立資源儲備和生態保護制度。要盡快制定戰略資源儲備的相關法律,完善戰略資源儲備制度的運作機制,鼓勵和支持更多的國內企業和機構走出國門開展戰略資源的儲備工作。要推進實施資源節約型戰略,建立起集約化、節約型、有效性的國民經濟體系,建立起以節能、節水、節材為中心的節約型工業生產體系,建立起以節地、節水為中心的集約化農業生產體系,建立起以節省運力為中心的節約型綜合運輸體系。要發展低碳經濟,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加強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堅決管住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要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要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優化出口結構,繼續抑制高消耗、高排放產品出口過快增長,提高出口產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值。
其五,必須建立人才培養儲備吸引機制。一是健全人才培育機制。要構建國際化的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在教育觀念、教育體制等各個方面進行變革,立足于培養具有世界視野的現代化、國際化人才。二是加快人才資源戰略儲備。重點加強對關系國家發展和國際競爭的重點領域、重點崗位的緊缺人才、戰略人才的儲備,人才流失后能夠迅速進行補充,從而不致因某個人才的流失而影響相關事業的發展。三是營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環境。一方面要加強人才硬環境建設,優化人才的工作環境與生活環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法規來規范人才流動,創新人才引進的方式、方法,探索政策、制度、機制、項目、資金等多種引才方式,形成多元化、有效的引才方式體系。四是建立科學的市場化分配激勵機制。建立科學評估機制,對人才進行正確的考核和評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鼓勵企事業單位把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納入高層次人才收入分配方案,對關鍵崗位的高層次人才,可實行年薪制、股權制、期權制等分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