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問題:硬性的增長指標與彈性的預測值哪個更好
這個問題我以前曾談過。多年以來,我們一直靠下死命令實現經濟增長目標,全國各地拼命干,力求最終達到目標。這樣下去,就會產生問題:無論對地方政府還是對中央政府,都同樣形成壓力,因為地方的發展規劃是由地方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全國的發展規劃是由全國人大通過的。一旦通過這些硬性指標的目標,就意味著要嚴格執行。于是,各地政府為了完成任務或者趕超別人,有時就不顧經濟增長的質量和結構的調整,政府就會很容易陷入被動。
為什么很被動呢?主要原因在于:硬指標意味著一定要完成,為了完成指標,只顧增長,就把產能過剩、高成本、低效率等都放在次要地位了。過去我們總干這種傻事,政府今后力爭改變這種狀況。可喜的是,關于把增長率從硬指標改為有彈性的預測值的做法,現在已經在一些地方進行試點,先試驗一段時間,如果試行成功,再推廣,這對于中國經濟增長和調整結構是非常有好處的。
第三個問題:怎么看待當前經濟增速的下降
經濟增速下降有許多原因。比如,出口下降、過剩的產品銷不出去等。但同時,應該看到另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即中國實際的GDP要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要高,而且年年如此。舉幾個例子:
第一,農民蓋房子在西方發達國家是計入GDP的,而中國農民蓋房子,包括自己蓋房子、鄰居親戚互助蓋房子等,統統不計入GDP。這個量是很大的,而且現在建設新農村和推行城鎮化,數據會越來越大。
第二,中國的家庭保姆有幾千萬人,在西方發達國家,這些人的收入是計入GDP的,由于中國GDP計算中沒有家庭保姆工資這一檔,因此,幾千萬家庭保姆的收入就沒有計到GDP里去。加之,近年來,當保姆的人數逐年增加,她們的工資逐年在漲。這種情況不能不引起經濟學界的注意。
第三,中國個體戶的實際營業額有多少?在中國,個體工商戶一年的營業額是通過包稅制倒推出來的,他們的實際營業額會高于包稅制下推算出來的營業額。也就是說,大量個體工商戶少報了營業額。中國的GDP統計也就少算了。最近還規定,月營業額不足3萬元的小微企業免稅。免稅之后,就更不好統計他們的實際營業額了。
第四,據前幾年數據統計,中國GDP的構成中,國有企業不到35%,外資企業大約在10%或略多一些,而民營企業則超過55%。近年來,有外國專家認為中國的GDP摻水了,存在虛報的可能。實際上,這恰恰說明他們不了解中國。因為民營經濟通常選擇能少報營業額就少上報,上面不查就不報,報多了就吃虧了,因為要多繳稅。同時,有些國有企業為了表現業績或為了提拔,可能虛報營業額,但是他們的虛報是有限的。因為一審計就審計出來了,多報就露餡兒了。總體上看,由于民營企業占了55%,他們少報的要比國企虛報的要多。兩者抵消后統計出來的GDP就比實際上變少了。
以上四點說明了什么問題呢?說明單純從GDP的變動看不出大的變化,實際上,GDP的總量卻在逐年增加,我們要承認中國實際的GDP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要多。所以,不要怕GDP減速了,下降0.2或0.1個百分點,沒什么問題,對中國經濟增長要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