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馬龍龍
信用消費的根基在于消費者的信心,這種信心來自:第一,宏觀經濟的持續發展和通貨膨脹(CPI)的降低;第二,資本市場所反映的“虛擬信心”的上升,即股指的上漲。只有這兩點持續保持旺盛的向好動力,才能使消費者信心增加,從而促進信用消費的增長。
我國信用消費起源于上世紀50年代,而后一度被取消;以住房貸款為突破口的信用消費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但真正的轉折點卻是在90年代,彼時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住房、汽車等消費需求逐漸旺盛,同時我國宏觀經濟轉型需求逐漸顯現,消費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日益凸顯,擴大內需被提上日程。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信用消費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總體上講,信用消費在我國社會消費中占比較低,且結構失衡,發展不盡如人意。
目前我國信用消費主要集中在三方面:首先是個人住房貸款。2013年我國住戶消費性貸款余額12.98萬億元,其中個人購房貸款余額9.8萬億元,占比超過75%,個人購房貸款占據壓倒性優勢。其次是個人信用卡消費。信用卡透支消費、信用卡分期付款、信用卡賬單分期三種方式為目前信用卡消費的主流方式,截至2013年年末,我國人均擁有信用卡0.29張,較上年末增長16%。可見信用卡消費增長勢頭良好,且還有較為廣闊的增長空間。最后,汽車信貸日益興起,已經成為信用消費新的增長點,汽車金融公司業務量大增,且汽車信貸多以二、三線城市為主要消費市場,對改善二、三線城市居民生活,推動二、三線城市綜合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我國其他信用消費品種大多處于剛剛起步或沒有大規模展開狀態,規模占比較小,一些具有廣闊前景的信用消費品種在我國沒有得到大規模推廣和使用。
從普遍意義上講,信用消費是促進經濟發展和消費增長的有效手段。首先,信用消費會對消費者心理產生一定影響,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儲蓄偏好型國家,人們對于消費總是持保守態度,當使用信用卡付款時,消費者因親眼目睹貨幣不斷減少而帶來的焦慮感會相對降低,久而久之,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大眾消費習慣,激發消費偏好心理。其次,從通脹角度講,信用消費是一種經濟的消費方式。當期消費可以在下一周期付款,這一過程中消費者避免了因貨幣貶值帶來的損失,獲得了信用紅利。舉例來說,假定消費者在1月1日購買了價值1000元的商品,規定于2月1日付款,如果1月份的通脹率為1%,那么到2月1日,這件商品的實際價格已經上漲到1010元,而信用消費者仍然只需要支付1000元,這一過程中信用消費者便獲得了10元的價差。因此,推廣信用消費于國于民均有利可圖。
美國的信用消費起步較早,發展較快,到目前為止,信用消費者已經成為美國消費者的主力軍,信用卡延期消費占據絕對的主流,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我國信用消費規模與美國等發達國家雖然還有一定差距,但好在市場潛力巨大,擁有廣闊的增長空間。近些年來,我國經濟增長迅速,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且思想觀念不斷轉變,尤其是年輕一代,能夠很好地理解信用消費的理念,對信用消費持支持態度,逐漸成為我國信用消費的主力軍。房屋貸款的日漸普及,成為信用消費走入中國人思想和生活的一大突破口,由此帶來的家具、家電等耐用消費品的消費,都為信用消費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機,電商網上支付與信用卡的結合,也成為信用消費擴展的一大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