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鋼:中國國家治理優于西
——訪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
有這樣一種觀念,認為國家治理的概念來自西方,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是西方化,不自覺地成為西方學術的“傳聲筒”。顯然,國家治理現代化絕不等于西方化。那么,與美國、歐盟諸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中國有哪些不同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手段呢?在哪些方面顯示了“中國優勢”呢?本報專訪了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
《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不是西方化,您怎么看待?
胡鞍鋼:這個問題涉及上百年來中西方的爭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等,不管學術界怎么爭論,總的來說,中國在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化的轉變過程中,有自身的發展邏輯。中國沒有現成的路徑、模式和方法,上百年來一直在探索。毛澤東時代開始,我們不再走蘇聯的路子,不走城市路線,而走農村路線,比較符合中國國情。因此,毛澤東是比較早地找到了正確的革命道路。由于有戰爭這個極其殘酷的淘汰機制,歷史篩選到1949年,中國共產黨培養出獨立走自己道路的方式。
這與其他國家不一樣。比如,印度獲得政權基本原因是英國的退出,獨立的代價是印巴分治。而中國是靠戰爭力量對比的變化,將一個比較完整的大國文明保留下來(除了港澳臺),這是很不易的。中國是先有中國共產黨,再有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從紅軍到八路軍、新四軍,再到人民解放軍),再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而美國是先有國家,再有國會,然后才有了為選舉而生的政治政黨。在世界四大政黨中,中國共產黨(8600多萬)、美國民主黨(4300多萬)、印度國大黨(3000多萬)、美國共和黨(3000多萬),中國共產黨是非常獨特的,她的革命道路決定了其工業化、現代化、信息化的路徑。
從歷史上來看,農業文明時代有羅馬帝國、雅典帝國等,但都解體了,最后只剩一個被外國人所稱的中華帝國。二次大戰后,蘇聯、南斯拉夫、蘇丹先后解體,而中國在歷史上基本是統一的,有連續的文明。
因此,從歷史和全球的畫面來看,中國肯定要走獨特的道路。很多外國人認為中國是“例外論”,我不主張例外論,主張獨特論。中西方國家治理的歷史來源、基本制度、機構與治理模式、主要機制和基本手段以及基本目標都不同。中國獨特的歷史軌道、文化傳統、基本國情和人民群眾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選擇了不同于西方的國家治理體系。社會實踐已經表明,這是真正的“人間正道”。
《中國社會科學報》:如何證明這是“人間正道”呢?我們取得的成就是由體制決定的嗎?
胡鞍鋼:中國共產黨治理、國家治理、社會治理的實踐是世界上具有獨創性的偉大實踐,這一實踐表明,中國的政治制度具有極強的獨創性與優越性。
數據顯示,中國1978年的GDP占世界的1.75%,居世界第10位,到2010年居世界第2位。從現代化因素看,中國和美國的國土面積基本相等,采用發電量衡量現代化因素(在這里假定沒有發電量就沒有現代化,沒有現代化就沒有發電量),1900年中國的發電量相當于美國的0.01%,1949年相當于美國的1.2%,1980年上升至12.1%,2013年超過了美國,達到了美國的126.5%。